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19日
第10版:百花

天水的水

雪 潇

天水,这个古人有意无意的地名,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了这块土地与水隐约的恩怨。

远古,一场洪水,吞没万物,却让伏羲氏和女娲氏浮出了芸芸众生的水面。

伏羲氏,是这样一位智者,传说他驯养百畜,制作生产工具,发明乐器。更重要的是,他创造文字,制定历法,使身着树叶,披头散发,渴饮河水、饥食野味、夜宿洞穴、茹毛饮血的人类先民走向了文明。最重要的是,他是《周易》文化之精髓——八卦的创制者。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现在,坐落在天水三阳川渭河边的卦台山上国内唯一有伏羲画像的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伏羲氏树叶缠身,手执卦盘,慈眉善面,双目炯炯,似在教化后人,又似在讲述着幽远的东方古老文明。

而他当年的工作平台,竟然就在渭河的旁边,那就是著名的画卦台!

一定是水,一定是水给了他周流而不居的伟大灵感,让他深深地体味到了“易”的哲学。

强大的秦帝国,则是一个清清渭水滋养的王朝!

天水之所以古称秦州,是因远古时盛产一种叫做“秦”的植物。据记载“秦”是一种优质的养马草料。秦始皇的祖先,最早就是在这儿为周王室以秦养马,并通过养马而立功,而封地于秦,而赐姓为嬴,而马背上得天下,踏上了千秋霸王之路。

谁能想到一个赫赫帝国的崛起,竟与草有关!而谁都可以理解的是,草和鱼儿一样,都离不开水。所以,没有天水的水,就没有天水的草,就没有秦国的战马,就没有那个纵横天下的帝国。天一生水,水生万物,在中国大西北的历史上,像楼兰古国那样因为没有了水而终于随风而逝的国家,难道还少么?

据雍际春先生的《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天水东南小陇山放马滩发现的战国晚期墓葬群中,出土过七幅秦国地图,它们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编绘年代最早的实物地图。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战国时代,秦国偏处西北内陆,一度曾被中原诸国认为是文化落后之邦。然而后来,秦国竟‘卒并诸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天水放马滩战国秦墓中出土的这批我国目前发现的绘制年代最早,绘制颇为规范准确的地图似乎透露出不少更深层的历史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木板地图竟然是“以河流为主”的,主要是“水”之图而不是“山”之图。

逝者如水,然而历史的长河上,“天水”这个名字却飘摇至今。

“天水”真是一个得“天”而独厚、得“水”而独清的好名字,富有形象感也富有诗意。事实上天水也确实多泉多水:飞翠流玉的马跑泉,碧水如玉的甘泉,四季如汤的温泉,水月相映的香泉,珠帘飞挂的菩萨泉,旱升涝降的八卦泉,鸣声似琴的神鱼泉等,至今潺潺不断。郦道元《水经注》载,汉时的天水“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天水湖里,当年一定莲荷无边。事实也确实如此,到清朝时,天水湖仍然有亭有荷。宋婉任职秦州时,曾有诗一首道:“放衙无一事,岸帻出孤城。柳重低烟色,荷枯碎雨声。凉云依岫断,秋水照衣明。欲采芙蓉去,高楼暮笛横。”天水师范学院所处的地方,名为“莲亭”,也足以证明天水当年的莲荷飘香了。

但是,不知为什么,人们说到天水的水,却一直脱不出“饮用”的实用主义理解,那些对天水的水津津乐道者,说的都是:久饮天水之水,可以使人皮肤洁白,多有“冰肌”,长成“天水的白娃娃”。甚至连诗圣杜甫也这样赞美甘泉:“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宋代将军游师雄以马跑泉水泡煮龙凤纹团茶,因其味香异,高兴地挥笔题诗云:“甘清一派古祠边,昨日亲烹小凤团。却恨竟陵无品目,烦君精鉴为尝看。”来天水的人,都好像是口渴极了。

口渴至极,则水自香。

而流经天水古城的藉河——天水的母亲河,前些年,在天水人的治理下,也终于焕发出了她的整洁与美丽——人们拦河造湖,打造出“天水湖”,也打造出湖边的藉河风情线。天水这个美丽的城市,越来越名实相符了:山色水光,温润如玉,天上人间,相映生辉!

2020-06-19 1 1 甘肃日报 c196431.html 1 天水的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