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第08版:市州观察

环县 山川梁峁披绿装

环县合道镇生态风貌一瞥。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环县虎洞镇绿色大山中蜿蜒的公路。 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环县八珠花海醉游人。 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 蕊

初夏的环县,树木繁翳,梯田层叠,生机勃发,浓郁的绿意扑面而来。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环县人不懈努力,实现了从单一粮食作物生产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从被动接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到积极主动建设宜居的美丽家园的转变。

2011年之前,环县虎洞镇老虎沟流域大多是坡耕地、二牛抬杠耕田,传统农业效益不高。面对贫困落后,环县聚焦发力,打出了一套生态建设“组合拳”——2.3万亩梯田、1万亩水保林、3000亩种草、3000亩生物护埂、1.3万亩生态围栏、120处小型水保工程、32公里主干道、70公里田间道路、8000多棵公路行道树……一个由此构成的保水土、添绿色、增植被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落地实施,绿色梦想成为现实。

一条条通村柏油路,在环县山梁、沟底蜿蜒盘绕,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封闭。再次走进老虎沟流域,原来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山川梁峁披上了绿装。

环县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依托水保、扶贫、国土、农发等项目,整体规划、连片治理,全面推进梯田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分享生态福利。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367.27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26万亩,营造水保林123570公顷,人工种草49640公顷,生态修复封禁治理12850公顷。

如今,环县以梯田为主的旱作农业农田超过百万亩,梯田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种植结构,还集纳了雨水,防止水土流失,为山川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为了进一步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环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监管机制,促进水环境持续向好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414名,今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44人次,其中县级河长巡河9次,乡级河长巡河45次,村级河长巡河190次。

同时,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环县因地制宜、分户指导,开展了农村户厕改工作。曲子镇双城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改厕试点村,政府每户补助1500元进行改厕。该镇还修建了排污管网,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具备了水冲厕所的条件。在城镇之外的偏僻村落,村里因地制宜,指导农户修建“粪、液”分离式旱厕。截至2019年底,全县新建改建农村户厕4000余户,新建村级公共卫生厕所39座。

环县演武乡着力打造“健康演武、美丽演武”,全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1支95人的保洁队伍、9名年轻干部担任村环卫专干、10辆垃圾清运车,村组干部、党员、群众齐上阵,共同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如今,在该镇吴家塬村,每天清晨就能看到1支志愿保洁队伍沿着通村公路打扫卫生。

据了解,今年演武乡已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群众清扫垃圾12次,累计达1400余人次,清理清运街道及村级公路沿线陈旧垃圾、生活垃圾、废旧地膜等10.7吨,清理河道垃圾1.9吨,整修公路沿线树畦花畦65公里。

光山秃岭披绿装,坡地沙田蕴芳林。环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务输出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地里不光能种粮,还能种草,环城镇宁老庄村村民都治统说:“我以前在外面跑运输,回家后看着别人养羊自己心里也热乎,可是家里的10多亩坡地收割费劲、产量不高,去年‘坡改地’项目落户我们村,我把家里的坡地推成梯田,种上了紫花苜蓿,给羊攒够了充足的饲草。”

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洪德镇耿塬畔村是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重点村。治理项目实施后,村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集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购销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和经营活动,流转梯田种植紫花苜蓿,带领全村发展草畜产业。在这个村,一部分群众发展商品草产业,销售完苜蓿后就近务工,获得双份收入;一部分群众走草畜产业发展路子,入股合作社,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介绍,环县按照“梯田地、有机肥、新品种、好配方”原则抓好牧草种植,今年计划利用7.2万亩高标准农田种草,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使用有机肥种草,力争使用有机肥种草达到80%,实现“有机草—有机羊—有机肥—有机草”的种养循环模式,推动种草养羊两促进、品质效益双提升。

2020-06-03 1 1 甘肃日报 c193594.html 1 环县 山川梁峁披绿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