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4月28日
第11版:健康

【专家讲座】

预防不可心存侥幸

周昌明 郑 莹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我们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防癌事业依旧任重而道远。我们能否从这次防疫当中获取灵感,触类旁通?

“疫”和“癌”的异 病因学的考量

从病因学来说,传染病有明确的病因,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没有这个病毒,也就不会发生新冠肺炎,所以尽管防疫的工作量巨大,但是要防的东西却很明确。

而癌症其实来源于我们自身原本正常的细胞组织,由于外界持续刺激或自身修复机制的失灵,导致其逐渐的异变、癌变。癌症的病因很多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因此,防癌的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不确定性。

对“疫”和“癌”都不能心存侥幸

无论是“疫”还是“癌”,最要不得的就是侥幸心理。几个月前,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疫情暴发,但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现在中国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外国却“全线告急”。可见,无论是“疫”还是“癌”,不幸的开端往往都是不重视,或心存侥幸。

传染病防控讲究“三大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而肿瘤的防控“三大要素”则是我们常说的“三级预防”:即病因学预防,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有人说传染病和慢性病,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在防控的过程中,无论是“疫”还是“癌”,许多原理都是互通的。

疫情防护与减少接触“致癌因素”

疫情期间,聚会都取消了,没有必要尽量不出门,人人都学会了“闷”在家里;减少人员流动,口罩成了出门必备;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手——这些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措施。因为这么做可以大大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癌症的预防也是如此。对癌症来说,各种“致癌因素”就是导致发病的因素。

总体来说至少有1/3的癌症是由于可以预防的因素造成的,如果去除这些因素,虽然不能消灭癌症,但是可以大大降低肿瘤的发生。但是癌症的病因不像病毒是个“得而诛之”的病因,有一些致癌因素常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而且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致癌因素的接触量的拿捏,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不过了解致癌因素有哪些之后,我们至少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把控,有意识地回避那些可以避免的因素。如果你因为工作需要回避不了职场上的酒局,那你回到家以后,就不要再养成喝酒的习惯或者借酒浇愁了;如果你知道肥胖影响的不仅仅是美观,有时候可能真的会缩短你的寿命时,你减肥的决心就应该更加坚定。

对于癌症,虽然我们没有防癌的疫苗,但是我们已经有针对致癌病毒的疫苗了。比如现在孩子出生就打的乙肝疫苗,让中国这么一个肝癌大国的肝癌发病率下降了2/3。而在可能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作环境中,比如各类化工厂当中,需要做好足够的防护工作,就像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设备一样,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别人。

重点地区人员管理与重点年龄

疫情期间,对于重点疫区归来的人员都加强了监管。除了居家隔离之外,社区工作人员还每天上门监测体温,查看是否有发热。其实从重点地区流出的几百万人里面,最终发生疾病的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的染病风险远远高于没有疫区接触史的人员。所以,无论你有没有发热,都必须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而对于肿瘤来说,影响发病的最大因素是年龄。在肿瘤的防治过程当中,最佳的早发现措施就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检查”,切不可有侥幸心理。比如无论有没有症状,对于肠癌来说,超过45岁以后就都应该每1年-2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查或每10年进行肠镜;60岁以上,需要进行至少一次的胃镜检查;女性由于宫颈癌和乳腺癌发病年龄早,更是应该从有性生活或开始3年后每年进行宫颈涂片,30岁以后每年进行乳腺B超,35岁以后增加每2年一次的乳腺钼靶。

密切接触者管理与高危人群管理

除了重点地区人员之外,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风险是更高的。一方面,密切接触者存在感染风险,隔离密切接触者阻断了疾病的传播;另一方面,密切接触者可不光是做到“隔离”就没事了那么简单,还要做好监测,一旦发病,立即治疗。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在本次疫情中可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上海发现的新冠肺炎者当中,有1/3是从密切接触者当中发现的。密切接触者管理与肿瘤防治中的高危人群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癌症的高危人群一般指的是由于遗传原因或者暴露于致癌因素的原因,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更高的人群。

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乙肝慢性感染者肝癌发病风险远超常人,35岁以上男性和45岁以上女性每半年就应联合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进行筛查;吸烟超过20年的人士,肺癌风险远超那些不吸烟的人群,因此40岁以后就需要开始做低剂量螺旋CT(LDCT)了。

而高危因素当中最容易识别的就是家里人如果有家族史,尤其如果同一类癌症有多位癌症家族史,或者家人发病年龄年轻者,则更需要警惕家族遗传性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往往比之前常规“到什么年龄,做什么检查”的时间提早更多,而且检查方式也可能存在不同。

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30岁以后建议使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家族有遗传性大肠癌的人员,建议进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年-2年就要做一次肠镜。

有症状就要注意

疫情期间,无论你跑到哪个公共场所,有一件事情你是怎么都逃不掉的,那就是测体温。因为发热是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标志”。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发热并不意味着你就感染了新冠肺炎,但却给了我们一些警示。

我们总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发现肿瘤,但是肿瘤的许多早期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让人忽略或者让医生难以判断。

可如果在观察到那些症状的时候,结合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之前提到的许多高危因素,就可以大大增加准确率。

2020-04-28 【专家讲座】 1 1 甘肃日报 c187909.html 1 预防不可心存侥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