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芳
“上火了”是老中医常说到的术语,无论是便秘、口腔溃疡、口气、牙疼、咽痛、头晕、小便黄、长痘痘等,有些中医都会说一句“那是上火了”。
“火”在中医理论中即为热证,阴阳失调,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致表现为热象的症候;热证又分实热证与虚热证;引起热证的发生又分外感热邪和内在阳气过盛,或内热兼外感热邪致病。人们口中的“上火”,大多为脏腑内伤化热所致。
脏腑中哪些脏器容易“上火”呢?先来说说肺,“肺为华盖”,意思为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像伞一样,同时也最先受到外邪侵袭,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容易受燥热之邪侵犯;“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鼻喉相通,感受热邪后引发咳嗽,咽痛咽痒、鼻血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病与肠系病也是相互影响的,肺病则邪沿下行致使排便出现问题,肠燥津亏日久化热,热气蒸腾于上又使肺脏生病。
再来说胃,“胃火”一词出现率很高,大多是吃出来的毛病,过食辛辣之品、嗜酒等易引起胃热炽盛,收纳腐熟功能过于亢进,胃失和降,胃气不降则便秘、口臭、口舌生疮等。
最后讲讲和情志致病关系密切的两个脏——“心”和“肝”,民间俗语常讲到“着急上火嘴起大疱”“心烦口苦”“烦闷头疼”等,心、肝的火多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心主神志,在窍为舌,舌尖红有芒刺则为心有热象,可出现舌痛,口舌生疮,心烦意乱等症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古有“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源”之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在窍为目,肝火旺盛上蒸于头目,则出现眼干眼红、分泌物过多、头晕、耳鸣、口苦等。
出现“上火”后,应去正规医院诊治,排除器质性的病变和原发病,切忌盲目用药、过度用药耽误或加重病情。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理论,“上火”是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有受湿邪、寒邪、情志不舒等为前提的致病因素在里面。过食肥甘厚味之品体内易生痰湿,湿重则阳气运行受阻,痰凝郁久,湿阻气机,气有余则为火,则生湿热;情志抑郁,生活不规律,则气行不畅,气郁化火。过食寒凉之品后寒凝湿阻,导致肾虚脾弱,久之虚火上升。所以如光用清热药治疗的话,不但不利于治病,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后易加重湿邪,脾胃受损,阴阳失调。对于因内伤劳损所致的虚火也不适合清热药来治疗,久病精气耗损,或劳伤过度,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火。治疗上就需要滋阴生津或引火归元等方法了。中医治疗上也很多元化,可采用汤剂、针灸、拔罐、放血、推拿、药浴等多种治疗手段。
避免上火需注意的方面,主要在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要规律作息时间,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适量运动,运动对调节身体机能与改善心情都有所帮助。注意饮食结构,少吃生冷油腻,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不过度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梨、苹果、柑橘、柠檬、小白菜、萝卜等,平时豆类、豆制品、粗粮、干果也不能少,肉、蛋、奶营养补充充分,身体营养均衡吸收。(本版插图选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