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莉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年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 亿元,同比增长8.65%。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电影存在两极分化现象,15部“头部电影”占全年总票房的五成以上,大量中小成本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塔基,甚至存在影院“一日游”现象。中小成本电影发展好了,中国电影才能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坚持以反映现实生活、突出地方特色题材为创作重点,摄制的《甘南情歌》《耳蜗》《黄天厚土》《金城档案》《天水来的姑娘》等中小成本影片,入选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连续四届荣获电影百合奖等,以独特的“风行现象”和鲜明的温暖现实主义特色受到影坛的关注与肯定。
日前,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承办的甘肃风行电影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旨在解读、剖析“风行经验”,提高中小成本电影创作,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创作路径:
比拼对生活的发现
创作道路决定前进方向。当前,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仅我省来说,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就从2002年的全省不到5家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家,创作丰富多样。
“艺术创作实际上比拼的是对生活的发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甘肃风行电影作品凭的就是对生活美的发现,特别是对感动中国的人与事的发现。”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甘肃风行电影作品为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生产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行业经验:一是有稳定的制片团队,对自己的立足点有清晰的定位。中国电影迄今为止更多的都是项目制片人、现场制片人,很多电影制作机构缺少明晰定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立足点,更无法撬动世界。二是在剧作环节上下了很大功夫。剧作奠定一个影片基本的格局与样式,尤其中小成本电影没有明星、没有特效,主要靠的是拼剧作、拼剧本,如何把“剧作中心制”理念贯穿到创作生产过程至关重要。三是不仅要有好故事,而且要用电影化的结构智慧地讲好故事,有电影的悬念和张力,能有效“带入”观众,让观众心甘情愿跟着电影叙事走,建构起“共同体美学”。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说,2019年参加丝路国际电影节评选,集中观看了一批世界各地尤其是丝路沿线地区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注底层叙事、充满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人间大爱与温暖。这几点她在同样是丝路沿线地区的甘肃省生产的五部影片中看到了,这说明甘肃的创作已经超越了地域和国界,是用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来创作的。甘肃的影片完全有能力进入到国际市场并得到认可,它的质地和质量丝毫不输给那些优秀的外国团队制作的参赛精品。
题材选择:
深掘甘肃地域文化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甘肃风行电影作品一个鲜明特点是扎根本土,深掘地域文化,讲述地域故事。
“甘肃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是电影创作的富矿区。”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认为,“风行公司有深深开掘的愿望和行动,值得肯定。”
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看来,甘肃风行电影以发生在甘肃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反映社会真实生活,讴歌真善美的人性人生,倡导民族团结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宣扬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直观地体现了家国情怀和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真挚情感。
在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副主任秦振贵眼里,研讨的5部作品题材内容丰富,涵盖生活多个方面,从剧本的角度来说,项目创意伊始,就要把更多的触角深入到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人物、发现情节、发现情绪,为新的生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注新时代下的新话题,在新的语境中讲故事。这样的作品有着从生活中来,发掘生活中的美,给予人生温暖和力量的功效,值得被大力提倡。”李春利说,“从本土出发,以人类共通的情感方式表达,又超越突破了本土题材的限制,成为电影文化的经典,可以说,这些创作是自觉地扎根生活的创作,是向生活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是遵循艺术规律的创新,是弘扬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的时代良心之作。”
“这几部电影是集中精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甘肃这片黄土地上的故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还可以挖掘出很多好看的故事。
艺术构思:
延续现实主义传统
一部作品仅题材好还不够,如何艺术构思使之符合艺术规律、吸引观众,同样重要。
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创作部主任唐科认为,甘肃风行电影作品延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非常质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美学特征上呈现出别样的面貌。
“有行云流水之势,无描头画角之态。”李准借用这句话来说明研讨作品对于生活的真诚表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表示,电影需要通过艺术表达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行作品虽然受成本限制,但尽量使影片主题和导演志向达到一种美好,并以小人物、小事件来表达这种美好,达到了同类型作品中相当高的质量。
宋智勤也认为,这些影片着力增强主旋律作品的可看性,主题立意鲜明,以小见大,多层次、深度化烘托国家命运和社会变迁,少了一本正经讲故事的严肃性,多了一份接地气的亲切感。
“作者对生活矛盾的典型化提炼下了很多功夫,一些环节很感动人,动情的点很多。”张思涛说。
在高小立看来,除《耳蜗》以外的4部电影里,都有一个闯入者,以此带动观众思考城乡文化差异,并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融合越来越紧密。
李准说,《天水来的姑娘》最响亮的台词是“北京,我们来了”,以此映衬从文明的出发地走到当今时代的制高点,然后回望我们走过的路,回望中华民族的根脉,具有文化发展的意义。
人物塑造:
个人自传与社会公传统一
人物塑造,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电影作品的核心。饶曙光认为,很多银幕形象不感人,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个性化动机、缺少情感支撑点、缺少个人自传与社会公传的有机统一。而风行作品则实现“人心相通、人性相通、人情相通”,且用朴实的影像语言将之表达出来,与观众达成了共情共鸣共振。
“风行作品都是有关甘肃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者形象,当然以当代奋斗者形象为主,是在宣传甘肃、为甘肃人树碑立传。”唐科说。
“《天水来的姑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是当代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影片讴歌普通老百姓素质的提高、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才是广大农村青年改变命运、实现美好梦想的必由之路。”李准如此评价。
“影片人物形象比较丰满,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塑造,对人物内心活动、情感把握等更加全面、系统、客观,不是一味的高大全,不回避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种种不足,注重描写人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代,置身于社会生活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努力、挣扎、勇敢、奋斗等,表现力充沛,直抵人心、令人感动。”宋智勤认为。
“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为甘肃电影争取了一系列荣誉,也为甘肃电影明确定位、找准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潘义奎表示,希望该公司继续立足本土,放眼全国,推出更多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