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1月16日
第11版:读书

【重推】老北京的身影

老 邓

春天,人们在清明节去郊外扫墓,折柔软的柳枝戴在头上,带着自然的生气吉祥回来;六月,什刹海赏莲,北岸一带风景最美,小摊儿一字排开,在搭着苇席棚的茶馆可以吃到时令食品。

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以一百余幅彩色画广泛地反映了老北京的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同时,每幅画的说明都博采古今文献,对其与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使清末民初的北京风俗在此书中留存下来。

1964年,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青木正儿病逝,他没有来得及看到彩色版的《北京风俗图谱》出版。这年,老舍带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仙台,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内田道夫呈上刚出版的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老舍感慨地说,“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那时候刚开始有照相机,有的外国人就用相机把风俗拍下来了,还有一种是外国人请中国人画,当时画北京风俗有个很有名的画家,叫周培春,这个人现在在绘画史上找不着他。另外在中国的拍卖上他没有很高的价格,但是西方全知道他,因为清末民初的时候,1880年到1940年之间,西方人都请周培春画当时北京的习俗。

周培春给西方人画的风俗画,也有婚丧嫁娶、市井上的三百六十行等,但没有这本书这么全,这本书有些场面画得很细,细节选择得很好。

第一部分是岁时,“岁时”就是一年四季中国的节日和节气。第一幅画春联门神,画了三组人,小孩怎么给大人拜年,邻里之间怎么拜年,拜年之后怎么送客,连当时拜年的姿势都被画进去了。

中国人清明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人们带着孩子出去,要折一枝柳枝,插在泥里面,柳就能长起来,因为春天来了,万物蓬勃,那时候柳树是一个最容易活的植物。折柳之后,习惯要折几枝,盘起来戴在头上,带一点大自然的生气、春意回来。这个细节在《清明上河图》一开始也出现过,我临摹过《清明上河图》,一大队人马进城的时候,头上都带着用柳枝做的环。

市井的生活他也都画了,有商店、摆摊的、各式各样的小贩。

过去的商店是讲究幌子的。硬牌子都是木头的牌匾,刻字的,软牌子是布的,风一吹它会动,还有各式各样的灯笼招牌,底下带流苏带穗子。所以一条街走上去特别好看,这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的很大特点,我很不赞成现在有很多城市,非常简单的把所有的广告整齐划一。

当时北京的大栅栏全是幌子,非常漂亮,大剪刀店前挂着大剪刀,棉絮店挂着绕成一团的棉絮,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实物招牌,铁铺的则是必不可少的风箱……显示一个城市的活力,也显示商业的创造性。

北京从前门一直往南的前门大街,有着商店街的历史,这条大街的东西交汇处的大栅栏,廊坊头条、二条等大街的热闹彼此呼应,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地区。

青木先生好多次说,学中国文学,必须知道中国的风俗,对中国人来说,很容易忽略的那些细节。年幼的时候读《红楼梦》,不太会考虑它的器物是什么样,读《三国演义》不太会考虑地理,读《水浒传》也不怎么去想兵器。可是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要翻译,要了解,反而抠这些细节。所以对他们来说,风俗、历史、地理、名胜、建筑、服饰、岁时,所有这些东西是构成中国文学的很重要的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到了北京以后,眼看着这个北京也会越来越洋化了,古老的中国要过去了,于是抓紧时间向学校申请了一笔钱,在中国请一批画工来画,这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用图谱的形式研究中国风俗,日本人本来就有这方面习惯。江户时代中川忠英的《清俗纪闻》,就是因为当时江浙一带的贸易人士活动在日本长崎,日本画家从他们身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中国的风俗,绘制了各种器物、年节的图谱。

中文版的《北京风俗图谱》,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后面收录了青木在北京时候写给东北大学的信件,这批信也让我们明白图谱最初的计划是什么,后来怎么变化,以及中间出现的问题。

从信中能看出,最初的计划是7个部分,但是青木本人的兴趣是戏曲,所以增加了第八部分——伎乐。京剧的各个场面,还有民间的曲艺,比如唱大鼓、莲花落、傀儡戏、皮影戏,还有耍狮子、耍猴子等,都有非常好的呈现。

这本书最初的计划是《中华风俗图谱》,然后在制作的过程中,《中华风俗图谱》太广泛了,南北差异那么大,而且没办法做好。所以最后集中在北京。

信件也让我们看到这本书的制作成本。两年中间换了三次画工。最后虽然署一个人的名字,但我怀疑不仅是一个人画的,因为签收钱的时候,除了来薰阁,还有不同的签收者。

在中国,其实用图像表现风俗,从清代中期的《太平风俗图》开始,我们三百六十行这样的风俗画很多,比如说专门卖给外国人的外销画,它的生产带有程式化,民间画工就能完成,比如《北京民间风俗百图》;还有一个传统是文人画,比如陈师曾先生的《北京风俗图》,但是在这些画里面,三百六十行都是没有特定背景的,而且是单个的人物。

中国也有岁时记的传统,就是从春节、清明这样一个节气一个节气讲下来,比如说《燕京岁时记》。

今天这本书特别值得推荐的地方:青木正儿把三百六十行绘画的传统和名胜记、岁时记的传统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卖花,是在过年的时候,厂甸里卖花,具体到了一个场面;比如说莲灯,是在中元节,若干小孩玩灯,神态各异,灯也各有不同,它呈现出来的世象风俗更加全面。

这本书会有这个变化,很大程度是因为青木正儿。青木正儿说他不断地提出要求,画工根据他的指示画出来,虽然青木只是编图、策划,但更像是一个导演,对这个书来说,更具灵魂性质。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青木正儿编图,内田道夫解说,张小钢译注,东方出版社出版)

2020-01-16 1 1 甘肃日报 c169977.html 1 【重推】老北京的身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