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11日
第09版:甘肃新闻

用指尖传承艺术

——记90后制陶传承人康晓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冬日的早晨,太阳柔和地洒在大地上,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笼罩在一片暖意融融的美好之中。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的制陶室内,27岁的康晓刚正在案前低头摆弄着,握着制陶工具的手在灵活地上下翻动,花瓶、茶具、雕塑品等在原本朴实无华的制陶土中渐渐成型。

康晓刚是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的负责人,第四代秦安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也是村里年龄最小的制陶人。康晓刚从小就看着爷爷、爸爸制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地爱上了这一行,高中毕业时,他已经成为一名制陶能手。

在康坡村,制陶是祖传的技艺,以前的村民就是靠着制陶养家糊口,村里老一辈的人都会制陶。“爷爷刚开始制陶的时候,以瓦盆、瓦罐为主,后来才开始复制大地湾彩陶,他老人家烧了一辈子陶,经常和我们念叨,制陶是吃饭的手艺,不能丢。”康晓刚回忆道。

“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骄傲,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大地湾彩陶。”康晓刚说,感受着泥巴在手里不断地变化,最终成为艺术品,是一个非常幸福的过程。

“制陶全凭手感,培养一个好的制陶师最少也要三年时间。”谈起制陶,康晓刚年轻的脸上尽显沉稳老练。他说,小时候家里穷,跟着爷爷捏泥巴便是自己和哥哥最大的娱乐项目,不知不觉中,手感就培养起来了。

“去年,在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的帮扶下,村里建了陶艺扶贫车间,不仅解决了陶制品的销路问题,还激发了大家投身制陶的热情。”康晓刚笑着说。康晓刚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陶器已经被金属器具取代,村里制陶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制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对他来说,制陶已经不是简单的吃饭问题了,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一种需要传承的文化。如何才能让历史悠久的制陶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和喜欢,是康晓刚时常思考的问题。

除了开办陶艺扶贫车间鼓励村民和游客参观学习以外,康晓刚还积极创新,在秉承精湛技艺和传统艺术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创作适合时代、适合大众口味的陶器。

“制陶是个很漫长也很享受的过程,从最初的泥土勾兑、搅拌发酵、投入制作、晾晒彩绘到烈火灼烧,最后赋予它们更多功能和新的生命,这可能就是传承的意义所在吧!”康晓刚说道。

2019-12-11 ——记90后制陶传承人康晓刚 1 1 甘肃日报 c163472.html 1 用指尖传承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