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诗平
集体出游,导游提醒某个景点参观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在哪里集合,可总有人姗姗来迟,让整团人都得苦等;预定开会时间到了,可总有一些参会者,要迟到几分钟才进会场……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不守时现象,并不鲜见。
时间稍微快点或者慢点,看起来不是大问题,但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有没有“时间文明”的观念。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经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3.6%的受访者经常迟到,61.3%的受访者偶尔迟到;对经常迟到的人,65.8%的受访者表示信任感会降低。
其实,“守时”就人与人之间默认签订的“诚信合同”。虽然很多时候,它并不受法律约束,但却以一个人的信誉为“抵押”。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深入人心,偶尔迟到可能被他人原谅,但长期如此,一个人的信誉就会产生危机,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因此而付出巨大代价。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到: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我们都希望别人守时,不愿别人浪费自己的时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先从自身做起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一些对信守时间之约的执著,则不守时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人人守时、人人准时的良性循环。而且长此以往,也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
鲁迅年幼时,曾在桌上刻下“早”字,勉励自己不迟到。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在心里刻个“早”字,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懂得珍惜时间,尊重他人时间,养成守时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