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6月11日
第08版:甘肃新闻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陇剧表演艺术家雷通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陇剧表演艺术家雷通霞,已经逐渐从舞台上的“名角儿”,向陇剧艺术传承的“后台”角色转换。这不,记者采访时,她刚结束高校非遗大讲堂的陇剧艺术讲座,又马不停蹄赶往敦煌,带队参加西部省份非遗展演系列活动。

雷通霞的家乡是有着“戏窝子”之称的靖远县北湾乡。从小在“戏窝子”熏陶的她,对戏剧表演有着天然的灵气。12岁第一次登台唱戏,14岁在定西地区戏校开始系统学习秦腔。

1996年,雷通霞到省陇剧团后才真正与陇剧结缘。“陇剧唱腔太优美了,既有西北传统唱腔的高亢激昂,又有南方唱腔的柔绵优美。”但从秦腔转换到陇剧,对雷通霞的挑战还是不小。那时,她边学边排练,不断体味陇剧的艺术特点。第二年,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她凭借在《石龙湾》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此后的三十余年里,她在舞台上收获丰硕。

1998年,雷通霞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后,由她领衔主演的剧目,多次登上全国领奖台。其中《官鹅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大精品剧目;《苦乐村官》获文化部文华奖特别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5大精品剧目。2013年,她荣获中国现代戏突出贡献奖。2018年5月,雷通霞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雷通霞始终在“继承”和“创新”之间,为陇剧事业的发展倾注心血。

她大胆汲取各种音乐元素的精华丰富陇剧唱腔,将板腔体和曲牌体结合起来,创造更加完整的陇剧唱腔体系;汲取和结合其他剧种的表演来充实陇剧的表演,创造完整的陇剧表演程式。在角色创作过程中,她高扬“创新”旗帜,在挖掘、保留陇剧原有的风摆柳、秧歌步、地溜子等程式外,把其他剧种中的水袖、滚堂、甩发、高台抢背等戏曲技巧吸收和应用到陇剧中,丰富和发展了陇剧的表演程式,首开陇剧文戏武唱的先河。

三十多年的舞台实践,雷通霞在塑造一个个人物角色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业内和戏迷的认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555”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每项荣誉,对一名扎根陇原大地的陇剧表演艺术家来说都是沉甸甸的。

“人民是艺术的母亲,是陇原大地千千万万的观众培育了我,是一批艺高胆大的前辈伯乐培育了我。把来自人民的陇剧艺术继承、创新好,是我的天职。”雷通霞如是说。

2019-06-11 ——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陇剧表演艺术家雷通霞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1 1 甘肃日报 c130768.html 1 梅花香自苦寒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