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环
2018年的一天,我坐着安全舒适的动车组列车,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隔着车窗,看见四合院烟筒冒着炊烟,我的脑海里飞过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热气腾腾晚餐的景象。我的思绪回到了多年前……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吃饭问题总困扰着父母,每家都置办几口做酸菜的大缸,将酸菜调拌在杂面糊糊里充饥。我的任务是漫山遍野地找挖野菜,野菜挖没了,就摘洋芋叶子、野枸杞叶子等,只要是地里长的绿色野菜全挖来做酸菜。孩子们最期盼过年了,日子再困难,也在春节前宰头猪,除夕蒸上白面馍,穿上新衣服新鞋,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开心极了。
那时遇上下大雪是很快乐的事,虽然脚后跟冻得裂开了口,疼得钻心,但毕竟不用去抬水,可以扫雪倒进水窖化为水。后来来了国家地质勘查工作队的挖井人,可即便是深挖十几丈打出来的水也是咸得毛驴都不喝。下雨了,先打扫巷道,让雨水流到当时用红土筑成的简陋水窖里,同时拿出所有能盛水的盆盆罐罐放在屋檐下,可是久旱的瓦片太干燥,淅淅沥沥的雨水湿润不了它。我们坐在屋檐下等,小弟着急时就仰着脖子淋着雨水张开口接雨水……到别的村子抬水困难更大,去迟了没水,去早了听见狐狸叫,让人毛骨悚然。有一次抬水往回走,恰遇大雨倾泄,到离家近的那条沟时,沟底已是小河了,路滑得差点儿让河水冲走了我们,几乎是抱着水桶往上爬,等折腾到家,水桶里也基本没水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水利部门用水车保障生活用水。再后来,国家“121”集雨节灌工程,使孩子们终于告别了寻水、抬水的苦差。特别是实施的“母亲水窖”“慈善水窖”工程,使山区告别了缺水的苦恼。现在,自来水都通到我乡下的家,真使人感慨万千!
列车继续前进着。一个小女孩喊:“妈妈,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爷爷是开车接我们吗?”这又勾起了我的心思,想起了我童年上学的不易。
记得40年前那个偏僻的村庄里,重男轻女。我父亲开明地送我到村八年制学校读书,谁知两个弟弟整天在家嗓子都哭哑了,仅仅上了一周学的我,只好辍学在家照看弟弟。1977年春暖花开时,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我羡慕极了,哭闹着也要去上学,父亲不得已同意了。这时候我已经11岁了,上一年级自己都嫌丢人,又闹着直接上了三年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可想而知……好在学年结束时,我以班级第一的总成绩升入四年级,并保持到初二期末。1982年,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农活很多,但父母不想让我再次辍学。初三毕业那年,我以本校应届生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师范,父亲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而如今,女孩子上学是很正常的事,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都比当年我们考上师范的比例高。孩子们不但能顺利上学,还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衣食住行都不用愁,学校盖起了学生公寓,引来了自来水,用起了煤气灶,或者直接是在有补助的食堂吃饭……真是今非昔比呀!
“各位旅客,列车前方到站——通渭站”,随着乘务员悦耳的报站,微信也显示,家人已开车等候在火车站外。我收回思绪,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