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2月20日
第11版:百花

【杂文】从一个彩陶罐想到的

    牛庆国

    一位收藏家曾邀我去看他的宝贝,一个彩陶罐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其造型,其图案,其色彩都是我第一次所见,我真是被它的美震撼了。但收藏家说,这是几十年前他从我家乡的一个农民手中用一个搪瓷脸盆换来的。那时,这个彩陶罐被遗弃在一户农家的墙角,当他提出用一个脸盆作交换时,农民很高兴,当即成交。

    我为吃了大亏的那个农民老乡而扼腕,也为这个老乡的不识货而悲哀。伸手摸了摸陶罐,就像是和那个农民兄弟握了握手,亲切中有几分伤感。

    那天我忽然想,要是把它端放在老家博物馆的那木格子文物架上该多好,即使是身上落满了尘土,也是在自己的家乡啊!但转而又一想,流落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要是蒙尘在家乡,还不如在流落中放出光华来。比如一个人,假如他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一咬牙到外面去了,而且外面的“水土”正好适合他,于是得到了发展,被外面认可,这不是比在家乡好吗?

    我们常常说“出人才”,人才关键在一个“出”字上,人才的出现有时候和文物的出土一样,出来不容易,出来了被认可也不容易。鉴定文物难,鉴定一个人才更难。如果一个人在他的家乡因为没有得到善待而远走高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对家乡的感情。如果那个陶罐也有感情,它是不是因为不被家乡认可而至今耿耿于怀呢?

    由此,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当下有关人才的一些事来。近年来,人才被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行业不惜代价招揽高级人才,可谓“求贤若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也是生产力;在竞争中发展,人才是关键。重视人才,是一个时代的大好事。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人才的感情,就是对事业的感情;对人才的善待,就是对事情的善待。但是,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应该眼睛向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身边的人才,重视和善待他们,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得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家事业单位好不容易招聘到了一位外地博士,单位既给房子,又给票子,还给位子,可以说满足了博士干事创业的所有条件。但是,同样是一位博士,而且在这个单位已工作了多年,他也需要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给以优待,但是单位没有这样的规定,规定中的优待条件只适用于引进人才,原有人才一律不能享受。于是,在新引进一位博士不久,本单位的那位博士就被外地的一所高校招聘去了,他在那里享受到了人才引进的优厚待遇。对于人才的自由流动无可厚非,但有些本不应流动的流动,让人总感觉不是滋味。

    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只看见和只崇拜远处的人才,而忽视自己身边的人才,所谓“熟人身边无伟人”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其实,身边现有的人才最可用,最好用,最实用。但凡一个兴旺发达的单位,一定是每一个人都尊重本单位的人才的单位,一定是对人才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而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人才关心和温暖,将他们的才能发扬光大,让他们的光芒给我们的事业增添光彩,并不断给他们继续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只有这样,一个单位的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从而英才辈出、人才济济。

    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讲,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或行业真正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优秀的人才就会不断被吸引过来。重视人才,就要去栽梧桐树,只要这棵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就一定会引得凤凰来,即使飞走一两只也没关系,或许让他飞,也不会飞走了,因为你有梧桐树。如果能让自己的凤凰先飞到自己的梧桐树上去,起些呼朋引伴的作用,相信会有更多的凤凰来栖。

    再说到那个彩陶罐,我至今对它被一个脸盆换走而感到可惜。

2018-12-20 1 1 甘肃日报 c100581.html 1 【杂文】从一个彩陶罐想到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