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7月18日
第05版:评论

【兰山论语】时移位移心不移

    李善禹

    清代文学家周容有一篇著名散文《芋老人传》,讲的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来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香甜无比。后来,书生登科及第、位列宰相,他把老人请到官邸,让他再为自己煮一次芋头,但却再也吃不出曾经的味道。书生心有不解,老人则道出原因,“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又言:“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不可否认,“时、位之移”可以让人“心移”。时势地位和个人际遇变了,随之而变的不仅有“芋之味”,还可能是曾经“廉干忠孝”的“初心”。比如刘青山、张子善,曾对革命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威望。但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却变了,自恃革命有功,认为“拼死打江山,享受点算什么”,以至于生活腐化堕落,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

    权力大了更应心怀敬畏,责任重了更应砥砺前行,条件好了更应倍加珍惜。然而,总有人在“时、位之移”面前乱了阵脚、失了方寸。揆诸现实,有的人“当了一把手脾气大涨”,为民干事的诚心变了,大搞一言堂、一口清、一支笔,说一不二、唯我独尊,曾经扎实工作、低调做人的作风渐行渐远;有的人“权力一大就变坏”,为民服务的真心变了,认为级别提高了、职权扩大了,“该考虑考虑自己了”,人民给的权力蜕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有的人“心理失衡”问题显著,艰苦创业的决心变了,认为“以前苦日子过惯了”,现在条件改善了应该“享受”了;还有的人政治立场不牢靠,在党爱党的忠心变了,在泥沙俱下的信息化社会中取舍无度,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人后两个样。总归,时代滚滚向前,有的人没有成为社会的引领者,反而成了干部队伍中的落伍者。

    仔细思量,原因何在?古人讲:“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时位之移”终究是外因,精神脊梁的弯曲才是根本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理想信念看虚了,认为“太远”;把宗旨意识看轻了,认为“太累”;把纪律规矩看淡了,认为“太紧”。党性锤炼成了“口头禅”,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刻在心里。党性减弱,“物性”就会强化,最终在“时位之移”中私欲膨胀,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教诲振聋发聩:“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诚然,对于个人而言,功成名就时保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执掌政权后保持节俭内敛、敬终如始的历史担当不容易。但不论“时、位之移”有多大,但理想信念不能丢、宗旨意识不能忘、规矩纪律不能弃,唯有如此,共产党人才能永做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018-07-18 1 1 甘肃日报 c75741.html 1 【兰山论语】时移位移心不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