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3月20日
第06版:全国两会特刊

【两会聚焦】倾力改善民生 增进群众福祉

——我省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民生改善

    本报记者 徐锦涛

    “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浓浓的民本情怀扑面而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话语,不仅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也成为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事业关系万千家庭,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五年来,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同时,加大对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4.3亿人次受益。我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压茬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中,明确将“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支教”“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列入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州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董彩云告诉记者:“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大力支持教育扶贫工作,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让贫困学子圆校园梦。”董彩云代表认为乡村真正要振兴,关键还是要靠人才,但是现在农村教育存在的短板还比较多,比如说乡村的教学质量、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学环境等,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对贫困地区提升政策资金的倾斜力度,此外还要完善教师的补充培养机制,破解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难题。

    同样关注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中副校长贺颖春。她建议提高乡村教师各级职称的指标分配比例,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的教师不受岗位限制评聘副高职称,设立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特别奖项和专项基金,要加大人才住房保障支持力度,“以此来挽留住乡村优秀教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认为,“大班额”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建议,要采取“增学位”“改条件”“强培训”的手段消除城镇“大班额”问题。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城市学校规划和建设,对现有学校也要根据实际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增加城镇学校学位;其次要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增加教学设施,优化美化强化校园“软硬件”,让农村学生安心、安全就近入学;第三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加快教师成长交流,让“名师”多起来,“大班额”逐渐少起来。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

    近年来,通过一些医改举措,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为患者及家庭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但是,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专业型和复合型卫生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是包括我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建议,国家应增加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比例,同时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在住房、子女入学、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确保优质医疗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另外还要通过“增医”“控药”等手段,让老百姓切实分享健康红利。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减轻病人外出就医的负担,全国人大代表、天水市政协副主席马百龄建议“应该进一步促进省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结对子’,鼓励省级医院优秀医生去贫困落后地区讲学会诊,面对面指导当地医生,切实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省级医院还可以派人帮助县级医院完善医学中心、检验中心等,提升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健康‘守门人’留在家门口”。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金鼎饮食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利民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不能造假也不敢造假。食品生产者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消费者也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铲除制假、造假、掺假行为滋生的土壤。

    “强化民生兜底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政府在就业、救助等方面如何进一步担负起兜底任务,让百姓无后顾之忧,过上美好生活,讨论中,代表委员们纷纷直面问题、建言献策。

    “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还需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全国人大代表、省建投党委书记、董事长苏海明建议国家层面出台鼓励社会和企业创造新就业岗位的支持政策,在就业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以调动大众创业积极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就业,做好待业人员、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工作,鼓励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激活创业创新主体。

    马百龄代表长期关注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他说,国家针对农村困难群体采取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全面展开,但在城市中同样存在生活困难群体,对他们进行精准帮扶刻不容缓。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等举措对于城市困难群体无疑是一个“大礼包”。马百龄建议政府进一步细化实化帮扶政策,帮助这部分群体走出困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承诺赢得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实实在在的“干货”,回应了发展硬道理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透露出浓浓的、温暖的民生关切,如果把全面小康比作一幅壮美画卷,那么民生改善一定是这幅画卷中最厚重的底色。

2018-03-20 ——我省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民生改善 1 1 甘肃日报 c53522.html 1 【两会聚焦】倾力改善民生 增进群众福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