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2月14日
第11版:读 书

探寻成长中的那片蓝天

    霍洪峰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的确,在这种旅途中,我们一路看尽风景,也尝尽酸甜苦辣,从而懂得欢乐、给予和奉献,这就是成长。詹丽娜的儿童文学集《天蓝色的旅行》就是从“成长”的主题出发,用浓浓的爱意和充满灵气的笔触去诠释、描绘孩子们成长的“天蓝色之旅”。

    没有“陪伴”的旅行是寂寞的,没有“陪伴”的成长是孤独的。在《天蓝色的旅行》中,这种“陪伴”意识始终融合在字里行间。正如作者表白的那样:“我必须攒足力气,用我的文字,去拥抱那些孤独和迷茫的孩子”。这种不离不弃、带有温度的关注恰恰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高贵品性,更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本书收录了10篇异彩纷呈、以描绘孩子成长经历为内容的作品。《当时光流逝》中的洋洋和《妈妈是个结婚狂》里的嘉涵,用观察、研究甚至偷窥的方式,讲述着有关妈妈的故事,诠释了一个独立的人格意识在对母亲依赖和审视的矛盾中所进行的人生探索。《雾里的眼睛》中描述了女孩琪琪因为一只叫做阿波罗的暹罗猫而带来的生活习惯和与亲人关系的改变。从襁褓式被呵护的幼童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每一个疑问和思考都是疼痛的,这一“青春期”的特征,刚好为作者“爱与陪伴”和“平等与成长”这样的深度情怀,而展开了一个文学舞台。

    《待到玫瑰花开时》中自强自立的东旭,《风中的叹息》里自诩为“有绝对智慧”的“我”,《蝶计划》中经历升学体验的小蝶、小鱼和吴钰泽以及捡瓶子的少年吴钰峰。每个故事中处于成长期的小主人公,都是千千万万个孩子进行人生探索、自我认知过程的缩影。作者在作品中刻意避免的就是心灵走向暗黑的悲哀与伤痛。这一切成就了詹丽娜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征——“痛而不伤”。正如《雾里的眼睛》结尾说的那样:“是的,终于有一天,我变得足够坚强,我不再吵闹、任性,我能够安静地走路、读书和思考”。这是主人公琪琪的成长宣言,也是作者对迷茫中的孩子们的心理暗示和精神指引。

    詹丽娜在创作中选择孩子的视角和体验,以童话式的语言表达来展现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灵动、童话甚至是魔幻的。“冬天的最后一场雪,是春天睡醒前的最后一个梦。”(《风中的叹息》)作者将司空见惯的冰天雪地,春天消融的自然景色,写出了童话及诗的味道,同时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春天如贪睡多梦女孩儿的可爱形象。“十字路口,路被车流截断了,行人的脚步也被车流截断了。那些往来的车辆从不觉得疲惫,它们总是焦躁地瞪着信号灯,然后匆忙跑过去。”(《待到玫瑰花开时》)司空见惯的十字路口,在詹丽娜笔下,却描写得如此形象生动。短短几句话,就是一个小童话,那些车辆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充满童趣。

    儿童文学不一定是给儿童看的,如果一个作家能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写故事、去认真塑造形象,那就是启发人性的一片蓝天,这片蓝天是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坚守的!

    (《天蓝色的旅行》,詹丽娜著,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8-02-14 1 1 甘肃日报 c47141.html 1 探寻成长中的那片蓝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