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连贵
早年,稻草是穷家小户赖以过冬之宝。
入冬后,街上就有乡里人拖着板车,装满垛得小山似的稻草来卖,稻草便宜,一毛钱一大捆。买回家,往床板上一铺,一尺厚,压上垫絮,睡觉又软又暖和。稻草有股好闻的草腥味,悠悠地吸入鼻孔,一觉到天亮。但稻草易板结,时间一久也就不再那么令人惬意,因此要勤晒,晒稻草占地,搂出搂进也麻烦。后来街上有草垫子卖,用草垫子就方便多了,睡十天半月,遇上大晴天,挂在树丫、压在窗台上,曝晒一日,吸足了太阳,变得松松泡泡的,夜里睡上去那个热乎劲就莫提了。
草垫子,本名稿荐。
何以叫稿荐?稿从禾,指谷类植物的茎;荐从草,本义即草垫,二字合用,即是以稻草或麦秸等编织的垫子。稿荐之名古已有之,而且是作为口头语广泛使用的,只是后来大约人们觉得稿荐终不如草垫子叫着直观,于是其本名渐遭弃用——不过有些地区的方言至今仍作是称。
稿荐的称名南北通行,《水浒传》说的是北方,江南则有“陆稿荐”的故事。“陆稿荐”,舌尖上的金字招牌,好吃之徒恐怕无有不知。传说苏州曾有开酱肉店的陆姓夫妇,心地善良,施舍了门前一个冻馁的老叫花子。老叫花子临走时留下一床稿荐,嘱曰:以之烧火。某天,夫妻俩烧肉,柴火用尽,肉未见熟,便从稿荐上抽几缕稻草塞进灶膛,须臾肉熟,香气四溢。奇怪的是这香气比平时浓烈十倍,香满一条街,顿时招得食客盈门。此后他们每次烧肉,只需往灶膛里投一根草,肉就香得不得了。二人知是异人相助,为感恩,便以“陆稿荐”作为招牌,遂名满天下。稿荐轻贱之物,与美食风马牛不相及,却有如此一段佳话。
做学生时,下乡参加劳动,曾亲见农民打稿荐。编织前,先将稻草浸湿,使之柔韧,然后一缕一缕搓成绳,这样就可以编了,两只粗糙的大手灵巧地将草绳穿进穿出,扭来扭去,不消半日,一床密密匝匝、厚厚实实的稿荐便织就了,下功夫的还要绞出些花边。
春暖后,稿荐用不上了,有些睡过一冬的还很完好,但一般都不留待第二年——当年城里居所窄小,稿荐无存身之地,吊上门梁或塞在门角,无异给鼠辈做窝,于是便把它撕扯开,扎成草把子烧灶。草把子烧起来“毕毕剥剥”地响,火势猛,饭菜一会儿就熟了。记忆中,那时的饭菜特别香,是稻草烟熏火燎的结果?
我曾吃过鄂西土家风情的菜,满桌都是野味,野猪、野鸡、野兔,肉色黑里透红,肉质粗犷而坚实,特别有嚼劲,慢慢嚼,越嚼越香,是一种野林山产火烧后厚实的醇香。这是山民先将其晒干,然后吊在火塘横梁上,日日以烟火熏烤的结果。
如此说来,“陆稿荐”酱肉之所以味美,大约也是因为里面混有稻草香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