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第08版:理论

【参事建言】当前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重点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基石。为有效探寻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近期我们采取深入现场考察交流和发函询问等多种方式,专题调研了省内多地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并在深入思考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建议。

     一、有效突破口在于转变思想观念

    在县域,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资源问题、行政审批问题、短期行为问题、产业链分散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难问题等众多因素,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上述这些因素的存在实际都和思想观念落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缺乏自信,因循守旧、等靠要的思想,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思想,只尊条文、不考虑效果或怕担责任不敢实事求是的思想,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我省各级干部队伍中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发展的思路,阻碍了发展的出路,观念问题实际就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就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观念转变了,思想解放了,问题可能不再是问题,挑战可能变成机遇,发展的思路、出路、措施也就容易找到、找准。

     二、主要着力点在于建设长效机制

    好的政策不能被有效执行、好的平台不能被有效利用、好的机遇不能被很好把握,是落后地区常常面临的另一个尴尬问题。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国家到省上,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但就是落不到实处,缺的还是工作机制。

    结合我省实际,建议加快建立以下十二项工作机制:(一)“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的自然生态保护机制,坚持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在绿色发展理念上不动摇。(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推进机制,坚持认准目标、持续接力,在规划蓝图的落实上不搞穷折腾。(三)“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规划引领机制,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在高点起步中实现共同发展。(四)“不撒胡椒面、不搞一刀切”的分类指导机制,坚持量体裁衣、分类指导,在建设模式上不搞一刀切。(五)“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统一龙头出水”的资源整合机制,坚持打破条条界限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在要素集聚中解决发展瓶颈。(六)“省委统一抓、政府全盘抓、领导分工抓、部门配合抓、基层具体抓”的责任落实机制,坚持领导带头、苦抓实干,在落实政策上不打折扣。(七)“主要领导带头、四大班子齐动、部门真帮、县级实干”的上下联动机制,坚持以干克难、主动作为,在工作推进上不等靠要。(八)“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坚持靠实责任、统一调度、明确分工,在任务落实上不扯皮推诿。(九)“企业打底子、政府上面子”的社会发动机制,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在产业发展上政府不包办。(十)“学着干、比着干、抢着干”的争先创优机制,坚持虚实结合、软硬并举,在发展措施上不搞单打一。(十一)“一年一督查、一年一排序、一年一通报”的检查监督机制,坚持严格考核、强化督查、兑现奖惩,在评比竞赛中激发内在动力。(十二)“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鼓励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大胆探索。

     三、基本保障在于完善配套措施

    在现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建议,进一步配套完善以下措施:

    第一,为县域经济发展设立两条红线。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我省脆弱的生态环境、国家对甘肃省的功能区定位,决定了我省经济发展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不形成新的环境破坏并逐步得以修复的前提下进行。二是粮食安全保障。我省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资源更加紧缺,在发展以特色种植养殖业为富民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确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受影响,保障粮食安全。

    第二,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行动计划。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省上应该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总体规划、统一布局、分类指导、分片推进。建议由省委成立领导小组,做一个五到十年的县域发展规划,先保重点县、重点领域、优势产业、优质品种、基础好的,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拓展。同时,配合规划出台一个指导意见,明确省上给什么政策、给多少钱、放多少权。细化政策支持(如土地政策方面的荒滩地的利用)、财政资金支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金融支持(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以及其他支持(简政放权、简化办事流程、给县级政府更大的自主权)的具体内容。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解决好像陇西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外地药企在产地投资建厂的GMP异地认证政策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以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全省农业科技投入的实用技术产出效果不明显,多停留在样品、展品、礼品方面,对县域发展的贡献度低。这其中,科研创新投入不足是一个方面,不尽心尽力也是原因。建议省上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投到科技研发上,在提高一产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重点围绕兰州周边的蔬菜,定西的中药材、马铃薯,天水、平凉、庆阳的果业,河西的有机农业,在推进延长产业链的农业技术进步上加大投入、重点攻关,支持开发新品种、优化品质,支持实用技术的研发。

    第四,切实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现行干部任期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人员晋升机制,使得干部追求短期效应,没有长远打算,容易造成朝令夕改。县域经济的发展,县级领导班子是关键,县委书记是关键中的关键,形成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折腾的机制,这是根本保证。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愿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良好氛围,重点也在县一级。

    第五,切实落实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在县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例很小,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重视非公经济、民营企业,重点培育一批规范管理、有序经营的龙头企业,着力提升企业家素质。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给予县域经济最大自主发展空间。激发龙头企业的活力和带动作用,相应的政策都有了,如国务院关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的行业准入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现在的关键是要做好督促落实,省上应该进一步明确由哪个部门牵头负责,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同时要切实做好服务,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农民合作社解决技改、生产、经营中的新问题,协调企业、合作社用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困难。

    第六,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县域发展。借鉴并推广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建设的经验,创建“行医走教”模式,形成各类人才愿意到县域去的氛围、环境、待遇、保障机制。赋予县域在专业人才引进的编制、薪酬待遇等自主权,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和技术骨干。鼓励大中城市人才以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项目咨询、企业顾问等灵活方式到县乡基层服务。

    第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破条规界限,给予县级政府资源整合的相应权力与实效责任。总结推广康县围绕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综合开发进行资金集中使用式整合的经验,支持县级政府围绕促进产业开发进行资金捆绑使用式整合、围绕做好一类项目进行资金融通使用式整合等有效做法,坚持以县(区)政府为主体、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推动资源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事项集聚使用。扩大省级专项资金切块下达比例,出台资源整合的政策性指导文件,有序推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

    第八,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幸福美好新甘肃,离不开乡村振兴。大力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在全省范围全面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符合国家战略和甘肃实际。

    第九,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应明确由哪个省直部门牵头发现、总结、推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由省政府定期在全省推广介绍,起到示范引领效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调研组成员:庞智强<执笔人,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兰州财经大学教授> 柴竹菁 马保平 

    陈明 祁建邦 韩妍 胡炜童)

2017-12-22 1 1 甘肃日报 c30886.html 1 【参事建言】当前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重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