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人大多数时候是习惯的动物,对于一些新出现的事物,往往会带有偏见地加以排斥,等到社会上普及时,才会被动地去尝试。对于一种行业来说,也是如此,点滴的进步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克服旧习惯的势力,尤其是面对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不惧旧观念、旧思想的氛围,新生事物才会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如今,在许多城市,汽车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而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对既得利益者的突围,汽车才会进入寻常百姓家。
1820年,以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在英国诞生了。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获得内燃机汽车专利,开始面向公众生产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可是,此前当汽车向普通家庭推广时,却遇到来自原有的马车行业与政府部门的极大阻力。
在汽车出现之前,当时的伦敦等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车行业形成了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据统计,当时仅伦敦一地就养了30万匹马,喂马的,驾马车的,医马修车的,还有管理马车的,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以此为生的人口就将近10万。而这座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城市,全城人口也不过200万。
突然有一天,有人驾着一辆有四个轱辘的金属怪物,冒着滚滚浓烟突突突地开到了街上,除了引来行人惊奇的目光外,更多的是马车夫复杂的目光,许多马车行业的老板更是对这个刚开始还有点丑陋的家伙围追堵截,先是冷嘲热讽,然后是找茬,唆使小孩扔石头。当这些都不太管用的时候,手段便升级了,鸡蛋里面挑骨头——怪模怪样,声音又大,速度比马车快,又没什么好的安全措施,经常磕磕碰碰,翻车是常有的事。马车老板们抓住安全大做文章,极力阻止汽车的发展。
可是这些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对这种新交通工具的好奇,汽车越造越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点赞,也越来越威胁到马车行业的生存。最后,马车老板们亮出杀手锏,砸大把银子向当时英国政府游说,推动出台了一部贻笑大方的法律,于是从1858年开始,英国率先实行最早的道路交通法规——“红旗法”,汽车“在郊外需限速4英里/小时以下,市内限速在2英里/小时以下,而且在蒸汽汽车前方几米远的地方要有一个手持红旗的男人先行,以使人们知道将有危险物接近”。之后德、法等国纷纷跟进。
这些今天看来如此苛刻而荒谬的法律竟然能够出台,在当时却是名正言顺的,以政府的名义号令四方。
好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事物不可阻挡,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凭借不断的技术革新,各种科技成果不断应用在汽车上,汽车外观与内在都不断改进,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行走的机器。而市民们对马车的看法也慢慢转变,世事就这样逆转了。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马车无论是在速度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与汽车相比,马车行业已过了巅峰发展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最直观的是,马车所带来的马粪问题让管理部门头痛,整个城市成为一个臭气熏天的巨大马厩。政府也想了许多招,却依然难以解决。夏天,马尿在太阳下迅速蒸发,整个街道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尿骚味,晒干的马屎则与尘土一起飞扬。冬天,则是马屎马尿一起结冰,到处都是黑乌乌的恶心马路,市民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再严厉的法律也挡不住人们对马车的厌恶,以及对汽车越来越多的好感,最后水到渠成,实行了多年的“红旗法”终于在1896年被英国政府废除。
当然“红旗法”的废除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马车行业依然还是采用种种手段阻止汽车的发展,仅伦敦一地,马车铺、马车公司和马车夫就进行了上千次罢工。马车行业幻想奇迹出现,直到1898年,世界各大城市的管理者们还在纽约一本正经地开会,一起研究“人类如何在未来一个世纪处理马粪围城问题”,期望为马车行业找出一条生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越来越喜欢汽车的便利,汽车不但惠及普通市民,也惠及马车夫家庭,马车行业罢工也越来越少,许多马车夫与马车老板改行加入汽车行业,汽车行业越做越大,如今已从发达国家转入发展中国家。
当然,现在汽车行业也遇到不少新的问题,比如汽车尾气污染。环保问题成为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德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宣布将在2040年左右禁售燃油车,我国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将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我国传统能源汽车退出的时间表,以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蓝图推测,预计在2025年至2030年,汽车行业的动力系统就将产生变革。届时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问题,还是电池的相关技术瓶颈,都有望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最后很可能会取代传统燃油汽车。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种新的更加环保、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替代现在的汽车,那时,汽车行业会不会像曾经的马车行业一样,成为新生事物的发展阻力呢?我们不缺乏迅猛发展的新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如何营造让新技术战胜旧观念的制度环境,如何形成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政府部门,面对新事物,不能习惯性地用老套路来治理新问题,否则很可能将那些潜在的社会进步扼杀在摇篮中。管理部门应该有广阔的视野与前瞻性的思路,营造宽容的创新环境,让创新成为新常态,让创新成为新潮流。
(摘自《深圳特区报》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