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27日
第15版:文摘

【快语锐言】文化自信与文明复兴

    李文堂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写入报告与党章,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文化的社会政治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这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立场,贯穿在历史使命、政治制度、文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等报告内容之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观与文明观。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承载着文化精神。十九大报告表达了我们党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报告设单章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强烈的历史感将中国共产党置入中国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初心、使命与征程中,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灾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呢?不仅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复兴,而且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意味着一个文明体的复兴。这个文明体被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称为世界国家,具有“克明俊德、协和万邦”“天下归仁”“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所谓汉唐气象,就是具有处于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形象,具有繁荣昌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吸引力!这样一个文明体,不仅在轴心时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席位,而且至今绵延不绝并愈发光辉灿烂。她的复兴,必然要再一次改写世界历史。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之所在。

    这样独特的文明体,决定了有其独特政治发展道路,有其独特的政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中华民族真正要强起来,不仅依靠政治经济军事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依靠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来懂得文化主义的怀柔方略,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势在必行,否则我们摆脱了挨打、挨饿的逻辑,也摆脱不了挨骂的逻辑。

    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十九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基本内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表述,使中华文化母体地位得以确立,并在我们党的手中得以更新、发展、壮大。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一个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极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西方现代文明,尤其是英美丛林规则、均势理论,一反传统的共同体观念,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国际秩序带来了各种弊端,正需要中国协和万邦、天下归仁、平天下的理念来纠正,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必须回到世界舞台中央,担当文明传播责任。

    我党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将有力推动党的文化认同,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全党同志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文明永续发展。

    (摘自《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0日)

2017-11-27 1 1 甘肃日报 c25641.html 1 【快语锐言】文化自信与文明复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