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27日
第10版:甘肃 社会视点

情暖夕阳红

    本报记者 徐俊勇

    “我已经给杨竹婷老人打了两遍电话了,她没接电话,我得去家里看看。”说完,志愿者白海燕匆匆离开社区,前往嘉峪关市长城区新华社区新华街37号楼的杨竹婷家。

    11月14日下午,在温和的冬日阳光沐浴下,白海燕正搀扶着74岁的杨竹婷老人在楼下散步。“老人之前没有接电话是因为年龄大了,耳朵有点背。”白海燕说,为了让辖区空巢、残疾老人安度晚年,每个志愿者除了帮助老人洗衣服、做饭、聊天外,每天还必须拨打一次电话,询问老人们的健康状况。

    新华社区有一名叫王素芳的空巢老人,今年94岁,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今年3月份,志愿者姜懿轩了解到王素芳老人想去银行取钱,她便搀扶着老人,走一阵歇一阵,大约20多分钟走到银行,帮老人排队取到了钱。

    “志愿者把我当亲人养老,我感觉晚年生活得非常幸福。”王素芳告诉记者,她的“家属工”手续,就是志愿者在社区、酒钢集团、社保部门之间来回跑,并找到了几位与她曾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取证,最终为她办好的,如今老人也有了退休金。

    “通过志愿者活动,把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不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姜懿轩说。今年45岁的姜懿轩,从事志愿者工作已经有10年时间了。因为志愿者服务做得好,她赢得了老人们的认可和称赞,2017年还获得全省敬老模范提名奖。

    据了解,像白海燕、姜懿轩这样的志愿者,在新华社区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社区工作人员,也有退休老人和社会人员,他们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的工作外,为社区的空巢老人送去了很多关爱。平日里不但要照顾老人洗衣服、买药、做饭,帮老人跑腿办事,还经常和老人沟通聊天,给予精神的慰藉。

    据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高云介绍,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区便深入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志愿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志愿者队伍已增加到600多人,志愿者助老服务队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不断开展定时定点定人的“三定”探视和结队帮扶活动,形成了高龄、独居、残疾老人帮扶网络体系。此外,他们还开设老年人健康、心理抚慰、法律维权讲座,联合长城医院对辖区60岁老人开展义诊等关爱服务。

2017-11-27 1 1 甘肃日报 c25635.html 1 情暖夕阳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