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李彦臻
过去五年,正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砥砺奋进,全县经济运行稳中有升、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富民产业持续壮大、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
正宁县西坡镇高红村地处川塬交替地带,位置偏僻,地形复杂。为了早日脱贫致富,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把废旧窑洞利用起来,通过合作社带动发展窑洞养羊。
高红村一组村民岳长运利用自家的废旧窑洞建起了养羊场,存栏最多的时候有近百只羊。岳长运说:“窑洞养羊的好处是羊的密度小,羊不容易生病。养羊的草料在周边就能找到,加上自家地里的玉米秸秆就够了,收益还不错。”
正宁县把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定位在产业开发上,根据群众需求安排配套项目,探索推广“果药套种、果沼畜循环、窑洞养羊(牛)、林下养殖”以及“家庭农场、山庄牧场、合作组织、产业基地、大户能人+贫困户”等产业经营方式,发展苹果园21万亩;发展绿色露地瓜菜和设施瓜菜面积9.5万亩;新增规模养殖户300户,辐射带动1023户贫困户发展窑洞养羊;新栽苗林6.9万亩,累计完成苗林培育22.27万亩;产业经营收入占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
至今年9月,正宁县实施农村危房(窑)改造1.09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57户,基本消除农村危房(窑);新修农村公路598.7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实现全覆盖,52%的村民小组通了等级公路;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解决了11.5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县94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宽带信号、村组通动力电全覆盖。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9.49%下降到2.06%,19个贫困村稳定脱贫,率先在全市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西坡镇于家川村村民马毛以前住在大山沟的窑洞里。2016年,受益于扶贫搬迁工程,马毛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看上了卫星电视,通上了电话,用上了自来水和太阳能,出门就是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全靠党的好政策。”马毛说。
二
正宁县认真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潜力、兴办实体,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功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投资办实体、兴实业,认真落实“互惠贷”“助保贷”“互助贷”等扶持政策,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发展壮大民营实体经济。
正宁县启动紫苏深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58万元,在原有紫苏生产线的基础上新建冷热榨紫苏油车间和紫苏粉、紫苏酱车间2464平方米。同时,县城和周家工业集中区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入驻锦运建材、步天医药等工业企业15户,开发工业新产品4个;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汽车、信息、旅游、电商消费日益活跃,累计创办中小微企业573户,发展电商网店320户,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正宁县抓住煤炭消费市场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华能公司协调沟通和汇报衔接,全力配合加快相关项目建设进度。石油勘探全面进入开采工业油流新阶段,累计生产原油7.1万吨。
五年来,正宁县累计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总投资达563亿元,比前五年翻了两番。县城建设“四大板块”扩容提质,实施了东街出口改造、污水处理厂、客运服务中心、保障性住房、集中供热等“一揽子”工程,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3.6%。
宁长二级公路、省道303线正宁段、南罗公路晋等升级,银西高铁、甜罗高速开工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27公里,是2011年底的2.26倍。嘉峪川引水枢纽、永和塬供水、四郎河护岸等骨干水利工程全面竣工,全县供水能力达到79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累计兴修梯田8万亩,流域治理150平方公里,造林22.6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6%。
2016年,正宁县实现生产总值28.22亿元,较上年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116.5元、8209.5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3%、7.54%;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完成苗林结合培育6.9万亩,种植瓜菜9.5万亩,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农民收入的85%以上;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21个,银西高铁、甜永高速(正宁段)、南罗公路升级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启动实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3.6%。
三
五年来,正宁县累计投资35.6亿元,办理民生实事212件;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83个,科技贡献率达到48.4%。
全县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乡村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及内配设施全部达标,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8年。
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完成整体搬迁,新农合和药品零差价销售减轻群众医疗负担3亿多元。
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红色旅游景区、黄帝文化景区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2万人次,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39万人。
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医疗大病救助、养老保险、扶残救困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参保人数达到17.6万人次。建成保障性住房135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4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