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8年08月11日
第02版:脱贫攻坚

【三年决战奔小康】

红色小镇的“扶贫车间”

——静宁县界石铺镇搭建产业扶贫新实体

    本报通讯员 李娟淑 罗霞

    在静宁县界石铺镇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旁一座新建的扶贫工厂内,一颗颗小小的山毛桃核“串”起了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红色小镇界石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创新调整扶贫思路,积极探索“产业党小组+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的产业扶贫模式,创办扶贫车间,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该镇的“扶贫车间”,是以山野毛桃为原料,经过挑拣择类、浸泡清洗、去皮打磨、打眼凿孔后,再按照设计制作的产品将之串接编织、包装缝制成成品推向市场。

    冯爱琴、张晓静、张瑜……“扶贫车间”里的每一个工人,都有着共同的身份——“贫困户”。

    “一道工”冯爱琴负责,工序是按颗颗大小分拣桃核。接着就是在极速运转的钻孔机前,由“二道工”张晓静负责为桃核打眼凿孔,这是制作中最需要集中精力、分毫不能差的一个步骤。而由“三道工”张瑜带队的下道工序,就是需要人手最多的部分了——串接编织、缝制套装。

    一条条红玉线左扭右绕,来来回回,串好以后就是给编好的毛桃核“上里子”,即按照产品的大小规格形状,用绣线针脚缝制在软布垫上。这样一件成品就制作出来了,再把它们铺到二楼地面上继续通风阴干,以保证干燥度和鲜艳的色泽度。

    作为该镇崔岔村精准识别的扶贫对象张晓静,她没想到今天可以凭着编桃核在家门口“就业”,而月收入足够她养活老人和孩子了。

    和她一起的30多个姐妹,都是该镇继红、崔岔、二夫等临近村庄的贫困妇女,以及带孩子在镇上读书的留守妇女。

    “刚开始是我们寻找邀请贫困户进入扶贫车间,但现在主动前来就业的人越来越多。”作为车间总监的李旺霞,是界石铺镇政府的一名干部。她告诉笔者,《扶贫车间技术员合同》和《扶贫车间管理委员制度》里明确制定了支付劳务报酬的标准、方式、时间,工资按合格产品数量月结算,实行现金支付。

    7月初,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会长吕伟民一行来静宁县调研对接帮扶工作,实地考察了界石铺镇扶贫车间,并就山毛桃汽车坐垫经销达成了初步协议,将通过淘宝店铺线上成交100个坐垫,20套汽车坐垫,交易额达2.5万余元。据悉,该“扶贫车间”自创办以来,已实现线上线下成交额6万余元,线上订单覆盖13省11市。

2018-08-11 ——静宁县界石铺镇搭建产业扶贫新实体 【三年决战奔小康】 3 3 甘肃农民报 c80252.html 1 红色小镇的“扶贫车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