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
文化发展既要“更大众”,又要“更精品”,才能助推发展、体现繁荣。侯铭源介绍,临夏州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不遗余力,先后创作《花海雪冤》《茶马情深》《迎春花儿开》《布楞沟的春天》等花儿精品剧目,参加省内外交流演出,使“花儿剧”成为从多剧种中不断走向全国的新型剧种,在国内外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1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政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临夏州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三个“百亿元”产业之一,全州在深化景区改革、实施旅游项目、拓展客源市场、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开发水平、完善旅游功能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打造旅游首位产业和全域全季节旅游,全力塑造“花儿临夏”旅游新形象,初步形成了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2098.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和37.03%,增速居全省第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0年保持20%以上。
“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近年来,临夏州积极探索出了“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南龙镇妥家村、折桥镇折桥村便是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代表。到2018年底,王坪村贫困户仅剩余4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7%;妥家村先后建设了网红桥、彩虹滑道、观景亭、水系景观等设施,打造了草滩田园烧烤吧,逐步形成了集赏景、游玩、美食为一体的草滩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折桥村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产业,现已发展到1060家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折桥村农家乐年营业额3000余万元,纯收入在1500万元以上。
据介绍,近年来,王坪村积极培育致富产业,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展畜禽产业,由致富能手、养殖大户带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玉米青株全贮和秸秆揉丝打包技术,对农户的玉米秸秆进行统一回收、加工、贮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后山示范种植啤特果经济林900亩,涉及全村209户群众。明确“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把王坪村建设成为“餐饮、住宿、文化、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村落。而妥家村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草滩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党建+扶贫+旅游”的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带头,成立了临夏市金色草滩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现妥家村乡村旅游产业平稳、有序、长期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折桥村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施“党建+”模式。政府当好“引路人”。市、镇两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农家乐产业作为实现富民增收、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渠道。建档立卡户享受5万元贴息精准扶贫贷款、当年新开办农家乐每户享受1万元奖补资金、10万元低息“农家贷”等优惠政策。
临夏州扶贫办副主任高占雄告诉记者,1983年,临夏州东乡、永靖两县被纳入国家“两西”农业建设县,正式拉开了临夏州扶贫开发的序幕。2011年新十年扶贫开发以来,临夏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州的一号工程,举全州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90.0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38万人,累计减贫73.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2.04%下降到8.97%,下降43.07个百分点,180个贫困村脱贫退出,2017年临夏市脱贫摘帽。今年计划减贫1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6%,335个贫困村退出,广河、和政、康乐、永靖、积石山5个县脱贫摘帽;东乡县、临夏县今年基本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任务,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
记者了解到,建州初期,临夏州人均收入仅有46元。到2018年底,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17元,比1950年的27元足足增加了252倍,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笑在脸上、喜在心里、真心感谢党和政府。
“城中村”群众的快乐生活
大夏河为黄河上游右侧的一级支流,古称“漓水”。长期以来,大夏河临夏市段河道游荡不定,泥沙淤积,河床裸露,严重影响城市防汛安全。
近年来,临夏市规划实施了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防洪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大夏河水生态环境。记者在这里看到,昔日裸露的河滩变成了滚滚逝水,岸边绿树成荫,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库区内丰富的水资源改善了周边的灌溉条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据介绍,每年冬季都会有成群候鸟在此觅食、栖息,大夏河“高颜值”的风光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大夏河的改造是临夏州美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2015年,临夏州正式启动了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保护开发项目,重点打造了八坊民俗馆、手工艺馆、八坊人物故事馆,开辟了水系广场,应用砖雕、木雕、铜雕、泥塑、彩绘等多种工艺,集中展现临夏特有的牡丹、葫芦、地毯、擀毡、美食、武术、花儿、文玩等多种文化元素,试探性地迈出了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的第一步。通过保护开发,不但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最主要的是,转变更新了老城区群众的思想观念,为他们指出了一条长期持续发展的路子。商业市场稳步成长的同时,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完整的得到保留。
目前,八坊十三巷已成为全国“城中村”示范点之一、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巷内共有商户60家213间商铺,农家院“回味家”“河州家宴”年收益达到100多万元,创造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稳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30余人,劳务年总收入可达600万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临夏州住建局副局长何鹏告诉记者,近年来,临夏州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州以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为重点,多策并举,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18年,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内房屋建设年限较长、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住户纳入到城市棚户区改建(扩建、翻建)项目。通过实施综合改造,既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圆了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梦”“安居梦”。2018年11月,国务院点名通报表扬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针对各县市旧城区人口密集、发展空间狭小的状况,临夏州加大县市新城区开发建设力度,全州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截至目前,全州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4.44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05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4.1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2.5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75%,城市燃气普及率为55.03%。
70年来,对临夏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临夏人都倍感欣慰,对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份成就,大家都倍加珍惜。当前,临夏州正处在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临夏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不断开创富民兴临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