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他先后组织38名乡村老党员赴延安、南梁等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全域无垃圾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有效发挥了村党支部核心引领和党员模范表率作用。
改陋习,让文明新风成为村里的新时尚
和村里群众打交道时间长了,王大勇慢慢发现,村里群众办红白喜事相互之间攀比严重,这让原本经济上非常紧张的贫困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王大勇挨家挨户走访,一圈下来他发现单个给每个家庭说的时候村民觉得这个是好事都能接受,能减轻负担,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大家又觉得以前一直都礼尚往来惯了,谁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头。
于是,王大勇召集村民开会,准备集体讨论订立一个村规民约来遏制大家的不良消费行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平时私下里都表示赞成的村民坐到一起开会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带头发表意见,更没人愿带头表决,这样连续开了两次会都无果而终。第三次,王大勇把乡党委书记请来坐镇,准备把这个事定下来,大家讨论的积极性比前两次高了许多,村民王小宁说:“都是一个村的,不给礼金不行,最少50元,关系好的还给100元。”村民刘清普说:“我认为咱们村里定下这个村规民约还比较适合,这个红白喜事以后尽量都是减半,少花钱。”
经过讨论,村上的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从简操办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结婚的礼金规定为50元,喜宴上的烟10元、酒20元,酒席标准每桌不超过280元等等。虽说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事,能减轻负担,但是村民们还是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礼金50元有点不太现实,礼尚往来,别人给自己100元,就不能给人家99元……对此,王大勇表示理解,他说他不着急,一个不好的习惯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同样,一个好的习惯也要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养成,相比刚到村里时村民把他当外人,这已经好了很多。下一步,他完全有信心改变村里的不良习俗,让讲文明的新风一直“吹”下去。
兴产业,把富民增收当作整村脱贫的主要目标
王昌寺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地带,全村454户,将近一半是贫困户。当地村民一直以来都以种植玉米为主,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很艰难。王大勇了解情况后发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而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却发展不起来呢?
分析情况后王大勇认为,最难解决的就是村民们的思想问题。要转变思想,就得为村民们解决实际困难。他在全面吃透村情户情基础上,以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重点,同村“两委”班子、广大党员和群众代表制定了《固城乡王昌寺村2018一2020三年帮扶规划》,为全村2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巩固)方案,先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1户81人、住房提升改造39户,投放湖羊19户57只、黄牛4户4头、仔猪16户64头、乌鸡400只,新打小电井64眼。截至2018年底,王昌寺村实现稳定脱贫186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7%,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当村里的面貌刚刚有了起色,王大勇两年的驻村任期却要结束了。王大勇觉得,工作刚打开突破口,好多事情都答应群众了,就这么走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得这个村脱贫了他才能走。他说:“如今村里环境改变了,村民手里也有了钱。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群众的观念跟不上,人的观念改变不过来还是有问题,虽然脱贫了,但还是有一定风险存在。”他选择继续留在王昌寺村,他和这个村子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即使有一天离开了这里,心也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