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
近日,B站员工春节猝死一事成为热搜话题。B站否认事发前存在加班,而自称员工家属的微博用户则表示,死者经常熬夜工作,双方各执一词。
上述微博用户分享了逝者在2021年12月31日发过的年度小结,配文是“辛苦了,打工人”。图片显示,“有321个深夜,你在使用企业微信。11月最忙碌的一个月,共参与了21930次工作讨论,最晚一天是11月12日凌晨4时42分。”
大家留意到,某招聘平台上一则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B站审核员招聘信息显示,该岗位位于武汉,分为早中晚三班,其工作时长均为12小时,并要求应聘者能够接受夜班安排,有较好的的抗压能力,不过该岗位招聘目前显示已失效。
互联网曾是人人艳羡的行业,意味着高增长高回报,而不知何时起,“加班到头秃”乃至各种非正常死亡案例,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阴影。
十多年前,正是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候,业内员工猝死的情况就不时发生。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互联网员工的压力只增不减,悲剧仍在发生:2020年3月,知名前端技术大佬司徒正美在家猝死;2020年6月,南京一名即将当父亲的程序员,在准备出门时突发脑溢血倒下了;2020年12月底,又一名互联网企业员工凌晨一点下班路上倒地猝死。
历数互联网企业近年发生的员工猝死案例,不少都与高强度工作存在关联。这不得不令人反思互联网企业激烈竞争下形成的加班文化。
加班文化盛行,源自对绩效的过度追求。比如,某互联网公司审核岗的业绩要求原本每天是8000条,为了获得更好的考核结果,每个人开始主动或被动加码,人人都变得不堪重负,又不敢松懈。
“较高的收入实际上是用时间换来的。”有企业员工表示,互联网企业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给两个人的钱”。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企业频频传出建立了反加班制度,但实际运行中,能否真的落实,平衡了员工健康和企业发展的问题,制度法规和落地执行或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