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9年01月08日
第03版:俱乐部

【杂谈】自信的青年和中国文化

    常江

    “丧”“佛系”“葛优瘫”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年轻人热衷的身份标签,也许是因为社交媒体的过度放大和传播,青年文化“仿佛进入了一个低迷和消沉的时代”似乎成了一个“定论”。但实际上,青年文化的主流气质,依然是充满自信和正能量的,只是缺少一个很好的平台或时机去释放这
    样的信息。无论是日常社交生活还是年轻人聚集的流行文化场域,都在急切地呼唤青年绽放创造力,呼唤青春的热血。
    最近,一首在音乐平台拥有超高播放量的《猴子说》,格外引人注目,堪称中国风元素和电子音乐的完美融合,也正因此,音乐节目《即刻电音》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音的创造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那种暌违已久、专属于年轻人的精神气质:冲劲,爆发力,创造力以及文化自信。
    电子音乐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风靡全球的音乐制作手段,通过综合调用各种机械的、电子的和数位的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想象力的极限,具有跟不同地域流行音乐相互融合的强大魔力。在中国,电子音乐虽然也有过其他形式的融合,但却没有被系统化梳理过,没有一个专业舞台来集中体现,与中国文化元素的结合更是无从谈起。
    如何把世界流行的电音“ 为我所用”?以《即刻电音》为代表的音乐节目做了尝试。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几期节目来看,节目完全超越了“为电音而电音”的通俗模式,而始终坚持“中国文化为本,电音制作为用”的本土文化立场,是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比如作品《东邪西毒》加入了山歌和大鼓的民乐元素,成功制造出文化杂糅的美妙眩晕;比如作品《形意》在编曲中大量使用中国传统乐器,让我们去思索不同音乐表现形式背后共通的表意逻辑。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耳目一新,更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音乐人群体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以及中华文化底蕴在全球化时代强大的生命力。
    电子音乐跟中国本土流行音乐发生的化学反应,培育出的文化样本,令人惊喜,也给人启发。它们打开了中国电音融入世界文化的窗口,也让中国本土青年音乐人的精神气质走向了世界。从中国电音的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进取的青年群体,是一种以自信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文化潮流的中国文化。这种青年群体的精神气质,正是当下流行文化场域的主要动力,期望今后有更多平台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当代青年积极自信的精神风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9-01-08 2 2 甘肃工人报 c103420.html 1 【杂谈】自信的青年和中国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