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8年12月26日
第03版:文摘

【科技视野】人类首次“洞察”火星“内心”

    刘霞 付毅飞

    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3时54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旅程,航行4.84亿公里,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以北平坦广阔的艾利希平原上,成为人类派出的第一个倾听火星“内心”的使者。登陆后不久,“洞察”号就传回了火星的第一张图像。

    NASA已朝火星派出不少使者,如“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等,但这些设备研究的都是其表面和大气层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火星的内部情况,比如火星内核由什么构成,地质活动有多活跃等,我们必须深入火星地下,这是科学家派遣“洞察”号的原因所在。

    “洞察”号“身价”8.5亿美元,将主要进行三项研究:一是通过“内部结构地震试验”(SEIS)仪器,测量火星地震以及由陨石撞击引发的震颤,借助收集的振动数据,绘制火星内部各层情况,相关分析结果或有助于识别出液态水或羽状物;二是借助一对极其精准的无线电发射机,确定“洞察”号在太空中的详细位置,观察它如何移动,并逐渐绘制火星旋转的微小抖动。这些抖动反映了火星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其内核是固体还是液体(晃动更厉害);三是利用“热流和物理学性能探测套件”(HP3)测量热量如何上升,帮助找出热量来自何处,并研究热量如何流过周围岩石,了解更多有关火星岩石的情况。

    科学家将解读这些数据,了解火星的历史、内部构造和活动,从而解答行星和太阳系科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太阳系内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洞察”号前往遥远的火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工程师们的心。为确定探测器是否安全着陆,他们通常需要一颗通讯卫星,在恰当的时间在探测器头顶掠过,将数据传回地球。

    此次,“洞察”号携带的“火星立方体1”号(MarCO)就充当了“小广播”。MarCO是六单元的立方体卫星,包括两颗迷你卫星“瓦力”(Wall-E)和“伊娃”(Eva),这是立方体卫星技术在深空的首次亮相和测试。此次着陆成功后,“伊娃”拍摄了首张火星地图。科学家正为MarCO的下一次测试做准备,届时,它将作为一种新型星际通信中继模式。

    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也有大约5000万公里,而探测器抵达火星需要飞行几亿公里,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有很高要求。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人类迄今为止共发射40多个火星探测器,成功率仅为50%左右,因而有人把火星称为“探测器坟场”。

    庞之浩说,火箭的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和可靠性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前提。最好用大推力运载火箭,把探测器加速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直接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否则需要消耗探测器自身燃料和更长的飞行时间加速,会影响探测器寿命。在我国公布的火星计划中,将使用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实施发射。(摘自《科技日报》)

    ·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8-12-26 2 2 甘肃工人报 c101507.html 1 【科技视野】人类首次“洞察”火星“内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