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8年12月17日
第04版:晨笛

可敬的“骆驼”精神

    刘丰歌

    最近,在网上浏览视频新闻,无意中在“梨视频”中看到几个兰州大学的学生,手拿骆驼布艺玩具和“兰大骆驼驾驶证”,接受媒体采访。标题叫“学生骑骆驼上学?兰大骆驼证成网红”。一看采访拍摄时间是2018年9月4日,兰大新生入学第二天。画面中接受采访的学生说他们入学前总有人开玩笑说兰大是骑着骆驼上学的。开学一看,原来兰大并非别人介绍的那样,觉得有意思,便买几个骆驼玩具送给朋友,再留一个自己作纪念。

    笔者不禁心生好奇,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原来,“骆驼”一词早在2015年就让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大学“火”了一把。看来我的确孤陋寡闻,现在才发现兰大与“骆驼”的渊源。据说让兰大“火”起来的原因是因为每年兰大招生时,总有人问“听说兰大上学都是骑骆驼的,是真的吗?”这一让人尴尬又无奈的问题。于是兰大一帮校友们在“兰大记忆”微信朋友圈设计出带骆驼的校徽、骆驼驾驶证,还有人回忆骑在骆驼上的爱情、编自己的骆驼往事,这些图案和文章在微信公众平台一传播,立即引来校友们的强烈共鸣,跟帖的越来越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兰大学子们与骆驼的情缘故事,引起了新闻媒体重视,相继报道评论,同时也引起网民的热传和议论。难怪直到如今,还被人拍成视频,在网上传播。

    看到这里,笔者十分感慨。其实,兰州人到外地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并非个案。笔者有次到南方某城市出差,到商场买东西时,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问我从哪儿来的,我说兰州。那位服务员眨巴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兰州是哪儿啊?!”我从他神情判断她确实是不知道,没有揶揄我的意思,便跟她开玩笑说:“中国啊!”那位服务员听我的回答,很不好意思,脸一下红了起来。我也觉得自己回答有些过分,又给她从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方面作了简单描述,顺便把兰州使劲夸赞了一番。回来与朋友聊起此事,没想到他们当中也有人出差到外地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如“兰州在什么地方?”“你们住在沙漠里吗?”“你们是不是骑骆驼上班”等这些大同小异的问题。朋友们的回答有充满火药味的,如“你上过学吗?”“你学过地理吗?”“你看过电视吗?”“你还是中国人吗?”有带有调侃味的,如“是啊!连骆驼都没得骑,只能骑毛驴呢!”等等。当然,结局要么是自己生一肚子闷气,要么搞得对方莫名其妙,说大西北人就是粗野,回答个问话都像吃了枪药似的。其实仔细想来,主要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认为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问这种幼稚的问题?兰州虽属经济欠发达城市,但毕竟也是一省会城市,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而且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读者》杂志,就是在咱兰州创办的,还有兰州牛肉面、黄河母亲雕像等等,这些带有明显地域标记的我们认为全国人应该知道的兰州。谁这样问我们就会本能地认为对方要么故意欺负咱兰州经济落后,瞧不起咱,要么就是无知。受这种思维定势影响,必然对这样的问话心存反感,回答自然就少了一份友善,多了一份抵触。但兰大的学子们处理问题不仅相当艺术,而且还很高明,能够化无奈为幽默、变调侃为动力,的确值得称道。

    更值得称道的是兰大人将“兰大骆驼”演化成了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骆驼”精神,使“骆驼”具有了精神文化的象征。每个兰大人心中都有一匹属于自己精神上的“骆驼”,从兰州大学毕业的学生杨佳佳就说,她心目中的“骆驼”就是陪伴她的图书馆,她在图书馆看书学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正是图书馆这匹“骆驼”伴她成长,给了她力量。的确,骆驼吃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不正是兰大学子们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精神的写照吗?

    正是兰大人这种坚忍不拔的“骆驼”精神,才使得兰大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这种对“骆驼”一词巧妙利用,变成既有地域特色、又有精神内涵的兰大精神,的确值得各行各业学习和借鉴。如果兰州人都能像兰大人一样,发扬“骆驼”精神,众志成城,发愤图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假以时日,一定能把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甘肃乃至全国一张响亮的名片。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8-12-17 2 2 甘肃工人报 c99679.html 1 可敬的“骆驼”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