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8年11月12日
第04版:晨笛

不肯过江东


    王征桦

    在硝烟和乌云压过来的时候,一身鲜血的项王从马背上跳了下来。乌江的亭长早在江边停泊了一条大船,要渡项王过江。项王大笑说道:“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还肯推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心中更是愧疚。”他把乌骓马送给那个亭长,拔剑自刎而死。

    这是《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描述。到和县的那天,我站在凤凰山顶的霸王祠中,眺望茫茫江波,想象着二千多年前那个血色的黄昏。我无法复原当年的场景,但我知道那时项羽的心情是凄怆的、无奈的,然而他依旧是刚强的、宁折不弯的。

    在霸王祠享殿正中的“叱咤风云”匾额下,是霸王项羽的全身塑像。我们立于像前,可以感受他的英武之姿中蕴藏着的拔山之力。凭着这拔山之力,项羽横空出世,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谁与争锋。项羽的快意恩仇中,有恭敬慈爱、礼贤下士之风,还有正大光明、不搞阴谋的盖世之气。

    然而,这样的英雄还是败了,败得很惨。

    乌江自刎后的项羽的遗体,被汉将当即瓜分,拿去领赏去了。事后,当地百姓就地土葬了项羽残骸和血衣,在这里留下项王的衣冠冢。如今,霸王祠里的“衣冠冢”上,荒草凄凄,一片落寞。我到这里的时候,正是暑天,但通往项王衣冠冢的墓道里,阴风阵阵,弥漫着一种萧瑟和惨淡。

    在霸王祠的偏殿中,有项羽和虞姬并肩而坐的塑像。说的是项羽“一举两得”的故事。那一天,美貌的虞姬用举铜鼎的方式招亲,项羽走过去,一下子举起了铜鼎,不仅赢得美人,还赢得了江东的八百子弟敬仰。这一举,为他的起义举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虞姬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垓下一战,虞姬香消玉殒,这对项羽的意志也是致命的一击。

    突围到乌江后,乌江这个地方显然又成为项羽人生的转折点。在乌江,他有了两种选择:一是他渡过长江,回到江东,保存实力,以期卷土重来。二是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死去,血贯长虹,气冲霄汉。项羽选择了第二种。

    很多人为此扼腕叹息。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道出了他们的心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目光如电,重瞳戟鬓的项王,就是一块钢铁,坚硬无比,但很坚硬的东西也很脆,脆得一地粉末。当然,我们喜欢项羽,并不是赞赏他的自刎,我们认为自刎是一种脆弱。我喜欢的是他的那一种真,对朋友的真、对士兵的真、对情人的真、对江东父老的真,这种真到了最后的关头,变成了一种孤高和凄美。

    这种真让他无颜以对未来。末路的英雄,壮烈的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项羽是自负的。项羽的自负让他经受不起失败,我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让他渡江,重整旗鼓,但只要有一个理由就能让他留在乌江而死,那就是他的面子。在项羽的心中,他是理应衣锦还乡的。他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从没有想到过现在竟然这样狼狈不堪,这时候要他回到故乡,比要他死还难受。

    霸王祠西侧碑廊上,是一九三九年毛泽东手题的杜牧的诗,诗云:“胜负兵家事有之,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材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书写中,毛主席着意改易了杜牧原诗中少数字词,也许有一番用意吧。因为那时候,正是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最艰苦时期。全民族忍辱负重,坚持持久抗战,不能失去信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离开霸王祠时,对着它高高的台阶又望了一眼。我想,从一个悲剧英雄的叹息声中,我们是否能获得一些有用的感悟呢?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8-11-12 2 2 甘肃工人报 c94040.html 1 不肯过江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