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通讯员 刘孟宇 张剑利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新典范”,为机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规划引领 推动绿色化施工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自规划伊始便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制定了详细的绿色机场建设规划,明确了“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建设目标,并细化实施“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条件,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航站楼采用“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辅以22个流线型仿生采光天窗,并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开窗角度,使航站楼内自然采光面积超过70%,每年可节约照明用电超过200万度。同时,智能照明系统会根据自然光的强弱自动调节3万盏LED灯具的亮度,年节电超150万度,充分体现了绿色节能的智慧。
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建造模式,强化现场检查、验收与评定,确保所有主控项目合格率高达100%。此外,大规模开展景观绿化工作,致力于打造花园式机场,为旅客提供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机场建设,先后获得文明工地、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智慧工地示范工程和BIM技术应用等52个奖项,成为绿色机场建设的新标杆。
创新驱动 扬起绿色能源风帆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不仅在建设阶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在运营阶段通过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绿色机场运营效能与环保水平。
工程广泛采用了节能型电气设备,并结合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实现了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清洁化。例如在货运库屋顶、蓄车场等区域,巧妙融合光伏组件,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双重价值。
在供暖方面,中深层地岩热采暖技术利用地下120米深的地热资源,为T3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等区域进行集中供热,总供能面积达50万平方米,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案例。
夜幕降临,新建两条跑道上一排排LED助航灯光如同璀璨的星河,不仅成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智慧机场的又一重要成果。先进的LED助航灯光,既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还进一步提升了机场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营效率。
在机场场区内还配备了新能源摆渡车、行李牵引车等特种车辆,并设置了电动汽车充电桩,进一步减少了机场场内车辆的尾气排放。
这些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得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每年将减少碳排放6.8万吨,相当于种植370万棵树。
精细管理 促进绿色化运营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精细管理方面下足功夫,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全面提升机场运营效率和旅客体验。
T3航站楼的环境调控系统,宛如一位精通“读心术”的智慧管家,以AI算法为大脑,物联网为神经网络,精准感知、智能调节每一寸空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到深夜最后一班航班,这位不知疲倦的“管家”始终以毫米级的精准控制,为旅客营造了一个四季如春、舒适宜人的候机空间。
冷热源群控系统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10万+传感器的精密数据,动态调节制冷机组运行状态,确保夏季室温稳定在23℃-26℃,冬季则在20℃-23℃,能耗降低20%。电力巡检机器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局放检测模块,可自主完成35kV变电站设备巡检,故障识别准确率高达99.5%。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还创新性地引入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能源管理平台,这一智慧“能源大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一个与实体机场完全对应的虚拟镜像,实现了对机场电力、燃气、水资源、冷热源等能源使用的实时监测及智能优化,促进了能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为机场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