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通讯员 刘孟宇 张剑利
河汇百流,九曲不回。金城兰州,地处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凭借其“座中联六”的独特区位优势,兰州已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古往今来,无数开拓与创新的故事在这里延续。
20世纪60年代,甘肃民航在距离兰州市区70公里的永登县秦王川(现兰州新区)新建机场,1970年,甘肃首座现代化大型机场——兰州中川机场建成投运。改革开放后,兰州中川机场历经两次大规模改建,先后于2001年8月、2015年2月启用T1、T2航站楼,2016年更是跻身“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
如今,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犹如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开启陇原大地步入新时代天地立交的“天空之门”,成为西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全球的“丝路新枢纽”。
陇原儿女新期盼
昔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承载着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而今,这一梦想已翱翔于丝绸之路的“空中走廊”之上。
2016年,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以年旅客吞吐量百万级增长的速度,跻身国内“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与此同时,机场旅客吞吐量远超二期(T2)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的设计目标,现有设施和空间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实施三期扩建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甘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陇原儿女心中的共同期盼。
2017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对甘肃民航基础设施的投入,启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在民航局和省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统筹各方,全面启动工程。经过实地踏勘与深入论证,确定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东侧进行扩建,并以2030年为设计目标年,按照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的体量进行规划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功能完备、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国际机场。
擘画时代新蓝图
在甘肃民航迎来史无前例的重大发展机遇之际,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迅速集结力量,全力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的前期工作。
设计是机场建设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广泛征集设计方案,从新建投运的北京大兴机场到国际化枢纽的上海虹桥机场,从平安绿色科技创新到智慧人文理念应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反复论证,设计方案历经数百次细微调整与优化,最终采纳了由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及其西北分公司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方案。
T3航站楼的面积是T1和T2航站楼面积总和的4倍,配备超过60个登机桥位,成为国内单体航站楼提供登机桥最多的机场之一。新建T3航站楼在功能实用性与旅客出行便捷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采用“主楼+四指廊”的独特结构,建筑平面呈现“X”形布局。这一设计大幅缩短了飞机在站坪的滑行路径,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确保了85%的近机位比例,使旅客步行距离控制在450米以内,极大提升了出行体验。
国内候机区采用混流式设计,优化了中转流程,提升了旅客国内中转的效率。国内到达层与迎客层位于同一平面,直接连通地面交通换乘中心。换乘中心集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将国铁、城际地铁(预留)引入地下,与铁路站台连通,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极大方便旅客出行。
2020年9月9日,随着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正式开工,甘肃民航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扩建序幕正式拉开。
“空中丝路”新枢纽
五载春秋,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携手万千建设者,瞄准国内一流水平,将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精心雕琢成“空中丝路”新枢纽。
技术是这座超级工程的灵魂。凭借12项科研课题、12项新型工法、39项技术发明专利及98%的设备国产化率,不仅树立了西部民航基建的新高度,更彰显了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在地下空间,高铁隧道与航站楼基桩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立体交响”。建筑基坑内预设的传感器,如同为地基装上了“智能心电图机”,地面任何微小的变形都逃不过它的“法眼”。“六点式平衡吊装法”等异形结构吊装技术运用,完美呈现了综合换乘中心屋面那如诗如画的“中庭琵琶形状铝合金结构采光穹顶”。
项目还积极推进物联网、云平台等基建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并探索5G机场场面宽带通信系统建设,为“无人行李托运”“数字塔台”等“智慧民航”数字化场景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从2020年9月破土动工,到2024年12月全面竣工,1.3万名建设者以“起步即冲刺”的昂扬斗志,创造了137天完成5093根工程柱的“中川速度”。他们用汗水浇筑的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空中丝路”新枢纽,是陇原大地腾飞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