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4月05日
第02版:综合新闻

万众一心 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绿色生态新城

——新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综述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春日里的兰州新区,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城乡美丽、环境整洁。放眼望去,一排排树苗正在迎风吐绿,一片片湖泊之上飞鸟嬉戏,到处生机勃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兰州新区秉持这一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引领秦王川大地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唱响了一曲黄土高原上的生态文明之歌。

强力推进 确保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新城,是新区上下不断追求的目标。

兰州新区自获批以来,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科学谋划,强力推进。

目标愈清晰,行动愈坚定。新区每年定期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会议,对新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安排,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制定出台《兰州新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加快修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结合《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全面推进兰州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建议,持续加快兰州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绿色发展崛起提供强有力保障。

近年来,兰州新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相继实施一批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等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使城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造林种草 让“绿色家底”更殷实

据2018年甘肃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7年,兰州新区有354平方公里地表类型发生变化,转化为构筑物、房屋建筑(区)及道路、草地、园林和林地等,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区北部,有一片5.5万亩的封山育林区,各类树木在昔日寸草难生的荒山之上安了家,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贫瘠的山梁上延伸,形成了一条纵贯东西、南北宽400米的防风林带。以杨柳榆槐等树种为主的生态防护林蔚然成荫,为新区生态防护提供了保障。以林果、木本油料等高收益高产出树种为主的经济林在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家住彩虹城的60岁老汉王永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据他回忆,早年间的秦王川,多是荒滩,草都不长,更别说是像模像样的林子了,一年四季刮大风。

近年来,兰州新区结合低丘缓坡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实验,林业建设、草原恢复、农田保护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显著提升。

站在水秦快速路东侧坡面的绿地上,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向记者介绍:“这一带多为低丘缓坡和荒山,不便于机械耕作和引水灌溉,我们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原有地貌进行修复,推动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充分利用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措施,对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进行了平整,在平整后的土地上进行林草种植,采用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造林绿化措施,使原本不利于蓄水保墒、绿化种植的土地变成适合苗木生长,能自然存水的土地。”

通过生态修复,兰州新区国土绿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把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草结合起来,以“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指导新区生态修复工作,以工程造林为主,开展多形式的造林绿化。目前,已完成生态修复6.2万亩,其中水秦路两侧坡面生态修复项目栽植桃树、梨树、杏树、枣树等经济林果树种及云杉、樟子松等常青乔木一万余株,不但增加了新区绿化面积,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林果收入,更为周边市民休闲提供了新的体验区。纬十六路南侧坡体景观生态修复项目种植各种时令花卉数十种,形成了又一处旅游观赏地,得到社会各界及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夏季时,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各类苗木,王永明老人感慨万千:“新区现在美如画呀!”

不仅如此,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在生态修复区域已建成的经济林带内,探索“农业生态化、生态园林化、园林产业化”,林药、林草、林菌、林花、林果、林菜、林禽、林畜、林蜂相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并依托兰州新区国家现代农业公园、“一带一路”民俗园艺博览园、段家川生态养殖园区等项目,使得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林业发展、现代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按照新区与市区相向发展的战略,向东向南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拓展新区发展空间,节约集约耕地,改善区域生态、生产、生活条件,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及林下经济,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使过去‘下雨就起洪、刮风就起尘’的黄土丘陵地貌,变成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新区农林水务局张爱明局长说。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造林绿化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区绿地率由2011年不足5%增加到35%。

湖库连通 为绿色生态提供源泉

兰州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土壤属性为湿陷性黄土,土层深厚,降雨后水土流失严重,雨水不能渗透,土壤不能保墒。昔日的秦王川被烙上干旱缺水的标签。

而如今的兰州新区,则是名副其实的“多湖水城”。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再到“心中播绿”,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增加了百姓幸福感。如果说造林种草让新区的“绿色家底”更加殷实,那么湖库连通便为这份“绿色家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这得益于广阔的湿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里,春天来得更早一些,树木正在努力吐露嫩芽,小草正在努力冲破一个冬天的束缚,鸭子在水面上嬉戏,飞鸟在天空盘旋。在栖霞湖畔、文曲湖畔,同样是一片春光旖旎,老人们在阳光下晒着太阳,孩子在这里奔跑玩耍。生态环境好了,“依湖安巢”的人多了,他们在这里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引大入秦的水从石门沟下来以后,通过经十三水系,形成两个单体湖,再往下一直到2号湖,从2号湖又穿到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形成一个水系的循环”,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林业生态处处长黄宁介绍,近年来,结合空间发展布局和总体地势坡度,新区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水生态循环示范工程建设。采用湖泊、水库连通,一湖多用,兼备防洪调蓄、生态景观、灌溉水源、水系循环等重要功能。以构建“上蓄下引、湖库连通、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环境优美”的现代水网体系为目标,采取“多库串联、蓄水工程联调联运,水资源调度”的方式,在同一供水线路上形成多个备用水源,通过蓄丰补枯有效挖掘已建成湖库的供水潜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调蓄能力,增加供水量,改善生态环境,满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结合现有湖库,配套建设景观兼蓄水湖,湖库连通,蓄水避涝,将新区的降雨充分合理蓄积,并配套服务管网,用于新区绿化及生态修复土地用水,节约了成本,提升了灌溉效能。

从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兰州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了新台阶。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生态新区画卷,正徐徐铺开……(记者 魏晓倩)

2019-04-05 ——新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综述 6 6 兰州新区报 c119830.html 1 万众一心 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绿色生态新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