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雨读

韩少功

雨天不便外出干活,我只能回到书桌前。如果阴云密布天色太暗,我还得拧开灯,借桌上一角暖光,在雨声中循一些诗句或者散章,飘飘然落入古人昏黄的心境。

如果风雨摧折了电线杆,电灯、电话、电脑全部死寂,我就只能点燃一支蜡烛,摸索着探入不见天日的汉朝或唐朝。

我想象古代书生们身居农耕社会,恐怕也多是蛰居乡里,多是晴耕而雨读的。后人如果竖起双耳,也许能听到累累卷帙中的绵绵雨声;如果伸出双手,也许能摸出纸上的潮润和清凉。很多学者说过,较之西洋文化总体上的外趋性,中国传统文化有总体上的内趋性,比如崇“安”,重“定”,好“静”,尚“止”。这“安、定、静、止”四个字,难道不正是对雨中乡野的恰切写照?不正是古人们凭窗听雨时的情态?

一段中国的筝箫古曲,多有雨声中的幽远。一幅中国的山水古画,多有雨声中的迷蒙。一大堆中国古代的哲学,其所谓“自足”“求诸己”“尽其在我”一类命题,作为几千年文明的意旨内核和情感基点,当然是事出有因。所谓情由境生和感由事发,它们也许都来自作者们在雨声中的独处。

孟子有过“夜气”一说,以为一个人入夜最容易得气,最容易入道,最容易通神。在孟子看来,昼喧而夜静,昼俗而夜雅,昼巧而夜朴。万籁俱寂之时,夜晚脱落了白昼的红尘,是一个人明心见性的最佳时机。心魂似乎从来都需要星月的滋养。其实,如果孟子不是有钱人,如果他还有田土需要劳作打理,每天累得一入夜就哈欠滚滚目光迷离,就可能还会谈谈“雨气”的———他将知道,农民不一定有夜闲,但大多有雨闲;不一定有夜思,但大多有雨思。古人的各种知识和感怀很可能在雨声里诞生。

(摘自《照见两如初:〈散文〉四十年百人百篇》)

--> 2024-07-19 8 8 陇南日报 c171761.html 1 雨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