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石 晨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的小广场上,伴随着轻快的歌曲,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欢声笑语萦绕在夏日的夜空,一片欢乐祥和。
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乡镇,既有武都区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民族风情的集中体现,更是武都区各民族团结共进、和谐共处的缩影。
武都,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这里,汉、回、藏等多个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携手发展,共同绘就一幅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武都画卷”。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武都区牢牢抓住创建工作组织领导这条根本,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组员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常规议事制度,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谋划推进民族工作。
武都区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出台了《陇南市武都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陇南市武都区“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陇南市武都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陇南市武都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创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党的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决定打造城区示范长廊、主题公园、示范街区和乡镇民俗文化特色广场、乡土文化广场等城乡一体的示范基地,确定了覆盖七个方面的46个单位、机构为提升和打造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驶入“快车道”。
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级单位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武都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民族团结情既体现在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里,也展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初夏,走进坪垭藏族乡,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红白交错的新房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们三三两两,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话着家常,有的还席地而坐。远处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一群小孩儿嬉戏打闹,一座座整齐又极具藏族特色的院落镶嵌在大山间,各家屋顶上的五彩经幡随着微风飘扬作响……这就是从大山深处搬出来的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村,1236户村民住进了盼望已久的新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既是要求,更是承诺。今年以来,坪垭藏族乡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线,以发展庭院经济为抓手,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工作思路,采取“党支部+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引导广大农户全面盘活门前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切实将群众庭院“方寸地”变成致富“增收院”。
同时,结合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清理农户房前屋后杂草杂物,将土地“化零为整”,在庭院发展果蔬种植,不仅丰富了群众“菜篮子”,更是鼓起了“钱袋子”。截至目前,已发展庭院特色种植点444个,涉及群众217户。
搬出穷窝窝,敲开幸福门。坪垭藏族乡的华丽蜕变,不仅是武都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更是全区上下改善少数民族乡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用心用情解决民族乡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最好回应。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的武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各族群众笑容更加灿烂。生活在武都区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儿女,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武都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