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8年09月25日
第04版:副刊

“寒”与中国古代文化

    林之光

    中国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许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典故:范雎,字叔,有才,很穷,投魏国中大夫须贾为门客。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受毒打几乎致死,被弃入厕所。他苏醒后逃到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叔故意穿上破旧的衣服来见他。须贾不知,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接着,便将一件绨(厚绸子)袍送给了范叔。后来,就用“一寒如此”来比喻人贫困潦倒到了极点。

    “寒”字有时也用作谦称。例如“寒门”、“寒舍”常作为对自己家的谦称,“寒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寒”也渗透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将御寒的衣物叫“寒衣”、“寒具”,家里捣衣服用的石具叫“寒砧”,粗劣的饭食叫“寒斋薄饭”等。

    由于冬寒,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也就是“嘘寒问暖”的意思。

    实际上,“寒”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还远不至此。比如,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贫困而简陋的形态叫“寒酸”,贫苦寒酸叫“寒乞”,贫穷的读书人叫“寒畯”,丢脸或不体面叫“寒碜”,贫困且社会地位低下叫“寒微”,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艰苦的读书生活叫“寒窗”,清贫的人或家叫“寒素”,死者可称“寒骨”……“寒”对中国古人来说,可谓“刻骨铭心”。

2018-09-25 4 4 陇南日报 c87395.html 1 “寒”与中国古代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