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春日,走进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图书馆,一堂丰富多彩的非遗课正在开展,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非遗制作技艺,还不时地穿插各民族民俗文化,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的在葫芦上描绘牡丹,有的小心翼翼地在蛋壳上雕刻,还有的用五彩纸浆绘制民族服饰……
这是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实践。
上好“一堂课” 筑牢思想根基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成立于2015年,学校现有在校学生98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过半,包括回族、藏族、满族等14个少数民族。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居志虎说,学校格外重视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融合,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
讲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团结故事……今年,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课程,开设特色思政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育引导青少年深植“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郭英说:“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多措并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师生心灵深处、扎根校园。”
搭建广阔舞台 让每个人都出彩
走进临夏现代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展示架上摆放的蛋雕、葫芦、泥塑、书法、纸浆画、剪纸等作品,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千百年来,各族儿女在临夏大地交往交流交融,民俗文化百花齐放、绚丽多姿,莲花山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等十几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学院院长李静说,“我们聘请砖雕、蛋雕等名师为客座教授,并常态化组织学生走进非遗大师工作室现场学习,全方位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同时,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用非遗作品展示民族团结故事,在创作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
去年,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学生张蓉静在甘肃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凭借舞蹈教学展示《欢乐秧歌跳起来》,获得一等奖。
张蓉静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去年我参加了在八坊十三巷举行的大型实景文旅剧《花开临夏五千年》,有机会向外地游客展示古代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和谐盛景。”
勇担职责使命 书写民族团结时代答卷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华根据组织安排,来到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救灾物资接收。随后,他与学校5名职工来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负责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越是艰险,越要向前。”韩华说,大灾大难面前,各民族只要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地震后的两个月,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派出师生近300人次,在“板房学校”开展支教,给灾区学生送去温暖。
马悦是卫生健康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得知学校选派师生到积石山支教,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大河家镇韩陕家村和陈家村开展志愿服务期间,他教孩子们练武术操、玩游戏、做心理疏导。
这是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此外,学校组织学生社团,赴临夏乡村开展支教帮扶、文化下乡、健康宣教、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次奔赴“爱”的旅程中,促进城乡民族交流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