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兰州新区牢固树立“人才支撑发展、发展依靠人才”的理念,紧扣发展需要,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885人、骨干人才2736人,为兰州新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育好苗”。
健全体制机制 完备政策体系
体制机制是发展的基石。
兰州新区近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新成效。
针对人才招聘周期长、自主引进难、编制数量少、薪酬待遇低等问题,兰州新区按照“总量管控、参照管理、交流畅通”的思路,建立了“按需聘用、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机制。先入职再入编,进一步打破了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等制约条件。
“对选调的原在编干部,我们按照‘档案封存、身份保留、交流畅通’的原则管理,实施全员聘用制度,实现所有人才引进人员同工同酬。”兰州新区有关负责人说。
打通人才引进“痛点”“堵点”,还需在薪酬待遇上有突破。
兰州新区实行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并行制度,探索建立了以岗位工资、月绩效工资、年绩效工资和特殊奖励为主要构成的薪酬体系。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在保证薪酬总量、个人基本工资大体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以绩定薪、以效取酬,实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我们突出岗位责任和工作业绩,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切实通过收入分配导向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收入‘能升不能降’等问题,引进教育卫生等各类人才。”兰州新区有关负责人说。
创新招引模式 聚集天下英才
人才引进,是地区实现快速发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
近年来,兰州新区多次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部分“双一流”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开展教育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校园招聘工作。
在教育系统公开选招中,不断优化政策规范和引才程序办法,创新提出“校园招聘+公开选招”“选聘+选调”的双招双引模式。对高层次人才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双一流”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人员进行了笔试免考,解决“简单以分取人”问题。
同时,通过公开选调选聘和“三支一扶”人员招录、定向医学生安置等途径,广纳英才,为兰州新区教育卫生系统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业余兼职、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平台共建、退休返聘等方式,兰州新区还引进外部才智资源,为新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大改革、重要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2019年以来,兰州新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全国选招了1258名优秀教师、146名优秀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新区工作。
目前,兰州新区正着力建设覆盖全领域、全专业的人才队伍,聚焦兰州新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抓好岗位计划征集、资格条件设置等前置工作,重点向急需紧缺岗位倾斜,适当放宽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报考条件,为精准选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激发人才活力
兰州新区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各级各类人才当好“勤务员”“店小二”。
衔接国有房地产企业为引进人才进行团购房优惠或提供人才周转房;配套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政策;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难题……一系列人才暖心工程落地,形成综合效应和乘数效应。更优、更活、更有温度的人才发展环境,更好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以用为本的理念,兰州新区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强化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序衔接、岗位聘用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坚持选调、选聘人员“同工同酬同待遇”,打破了体制“内外”壁垒,扫除身份“差别”障碍,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兰州新区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推动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有序流动,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进一步畅通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通道,确保引进人才工资一样、绩效一样、享受待遇一样、发展起步一样,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让人才价值真正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