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兴国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旨在呼吁国际社会聚焦全球气候危机下气象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共同解决气象预警建设存在的地域性、科技性和社会性鸿沟。
当前,部分发达地区凭借气象卫星观测、地面气象观测、气象预报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构建了比较成熟的预警体系,但许多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气候脆弱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仍面临预警信息延迟和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一分预警、十分安全,功在须臾、利在千秋。早期预警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甘肃省气象部门加强灾害监测能力,优化智能网格预报,提升极端天气识别精准度;完善预警发布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健全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风险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七进”行动,巩固拓展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施站网、雷达、短临工程,完善重点区域关键领域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将《甘肃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立法。
甘肃地处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构建高效的早期预警体系是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核心方式,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最佳方式,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甘肃省气象局通过深化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水平,携手多部门创新发展气象预测预警服务体系,创新性地开展递进式气象预报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和“闪信”强制提醒以及气象预警全省全网发布等工作,实现预警信息“有叫必应”。建立与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应急管理、铁路、电力、教育、文物保护等多个部门协同联动的良性合作机制。在重大灾害天气来临前或极可能造成重大灾情时,提前面向政府、涉灾部门、基层防灾减灾单位或人员进行“点对点”提醒;阶段性开展气象科学知识传播与应急演练活动;通过部门会商、联合研判、分级响应,确保从省级到县级的应急一体化,有效传递预警信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目的,既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及基层单位联动灾害应对能力,又为公众提供清晰的灾害防范指引。
2024年7月23日15时,陇南市文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甘肃省气象局在同一时间首次启动暴雨红色预警全省全网发布机制,提醒广大公众防范地质与山洪灾害。当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气象局首次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名义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随即,根据防汛高级别预警信息省级通信短消息发布机制,甘肃省气象局汇总预警信息,并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名义通过甘肃电信、甘肃移动、甘肃联通、甘肃广电等平台实时发布,向影响区域内公众用户全网发送。
此举进一步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叫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目前,甘肃省气象部门已实现对各地各级主要应急责任人的“叫应”服务,为全面把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一直以来,甘肃省气象局致力于建立预警信息提前发布机制、部门协作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气象局本着“边建设,边投入使用”的原则,实施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领域三大工程,填补监测盲区,提高预报预警能力。
当前,全省地面自动站间距缩小到12.89千米,雷达1千米覆盖率提升到46.74%,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4%,强对流预警提前量62分钟,气象监测站点覆盖全省重点农业生产区、设施农业区、特色林果区、生态治理重点区域“三屏四区”示范点及相关地区。甘肃省气象局构建省市县三级的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业务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预警平均准确率达到98%,橙色预警信号提前量为3小时,红色预警信号提前量为40分钟;甘肃天气APP实现气象信息和产品精准及时推送。
下一步,甘肃省气象部门将继续立足省情实际,服务保障“四强”行动,持续建立横向覆盖社会多行业和领域,纵向延展至乡村、社区及个人的防灾减灾体系,持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充分发挥避害趋利作用,让气象预警信息“消息树”“发令枪”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织就气象观测网络的“天网”和“地盾”,提高气象监测综合能力,为早期预警提供可靠信息。加快落实《气象监测设施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工作方案》。完善甘肃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气象数据质量和供给能力。持续深化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产品应用。依托站网、雷达、短临工程建设等持续开展微小型X波段雷达、北斗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气候与气候变化观测能力提升。
成就气象预报的“准确”与“及时”,加快改进精准预报业务,为早期预警提供可靠支撑。聚焦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源资料融合、快速判识等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升级降水、温度、强对流等预报技术。发展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分类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深化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主客观融合、智能网格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交互协同的业务技术体系。加强和提升风能和太阳能预报技术。
绘就气象预警的“时空表”和“发展图”,持续拓展服务领域,高质量发挥早期预警效益。继续健全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发展新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继续完善防汛预警授权发布、强制响应、叫应直达机制。畅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推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强化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加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祁连山区生态屏障、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影响、风险评估。开展区域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守护西北地区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融入“三北”工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持续深挖气象预警服务文旅等领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