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莉
近年来,乡村文旅融合势头强劲,规模持续拓展、业态日益多元、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激发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新时代青年是最具创新热情与活力的社会群体,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农文旅融合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机遇与施展才华的平台,广大青年应发挥独特优势,在广阔乡村舞台施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创新驱动,注入发展新动能。返乡创业就业青年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参与者与重塑者,他们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理想与实践,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青春新动能。返乡青年把外出求学或务工时接触的知识文化、市场信息以及先进观念带回乡村,成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引擎。这些“新农人”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能为农村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技术手段。他们创新思维活跃,市场敏感度和营销意识更强,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型、推广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独具优势。他们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积极探索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创造新模式、开辟新路径,展现新作为。
传承活化文化,打造农文旅新标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复合型遗产,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方面价值,如何创新性地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标识,是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新时代青年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可借助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手段,对农业农村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依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深入挖掘独特的乡土文化元素,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IP。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中探寻挖掘特色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与活化,通过现代设计或数字技术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体验活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形成创新力强、附加值高的农文旅新标识。
深挖特色资源,拓展产业新形态。农文旅融合作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核心在于通过农业、农村、多元主体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创新拓展产业新形态,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新时代青年应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农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上出谋划策,在培育和拓展产业新形态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图谱。全面梳理当地的资源禀赋、独特性、空间分布、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立足特色农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资源,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结合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从经济、文化、生态等维度对特色资源进行筛选和价值评估,确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同时,融合新兴技术,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特色资源与旅游、文化、体育、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与美食、康养、影视、演艺等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突出“乡味”“乡韵”实现差异化发展,丰富产品供给,塑造品牌形象,拓展业态模式,以融合优势“延链”“强链”“补链”,提升农文旅产业链的附加值。
加强数智赋能,激发产业链新活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和旅游体验的智能化水平,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代青年往往是新技术、新理念的最先接受者和传播者,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这种特性使他们在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备先天优势。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将农村特色资源数字化,充分链接城乡要素资源,升级当地农文旅产业链的模式与结构,推动数据共享,推进数实融合,打造数字生态。利用云服务、云供应推动供应链升级改造,使产业中的各要素主体形成有效连接、充分流动,助推数智农文旅升级,激发产业链新活力。
厚植绿色底色,塑造发展新优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基是农业,本质是绿色发展,通过与文化、旅游等载体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优势能够助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青年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产业链打造、新业态拓展、文化传承活化等多个方面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注重相关理念传播与宣传,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环保理念,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增强民众对生态优先的认同感。通过参与农村环保公益活动、低碳出行和垃圾分类等乡村治理行动,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和低碳环保技术,倡导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引入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倡导建立智慧农业系统,引导民众采用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促进可持续发展,塑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