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芳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汇聚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甘肃作为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民营经济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甘肃始终坚持和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扎实落地、细化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力度、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营经济得以加速发展,规模体量持续稳步扩张。当前甘肃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生态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度依赖传统资源路径、数字化转型进程相对迟缓、资本要素供给面临诸多制约等。推动民营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我们必须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精准落地,加速探索甘肃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让民营经济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肩负起更为重大的使命、承担起更为艰巨的责任、发挥出更为关键的作用。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产业变革升级。围绕有色冶金、煤炭、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领域,加速推进民营资本参与主体装备的智能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路径,重塑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以5G、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引领,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全产业、全链条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持续提升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活力。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智能算法,对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升级,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型生产工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动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民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运营。进一步依托甘肃独特的资源禀赋、坚实的产业基础、优质的科研条件,立足企业实际情况,紧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对标世界先进水平,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要动能,向“质”要效益,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主体力量。
以新能源为重点,拓展新兴产业版图。聚焦新能源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上下游产业、衍生产业以及生产服务性产业,提升民营经济在新能源领域的行业集聚度,培育一批新能源领域的民营单项冠军企业、“高成长、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以新型核能、氢能、新型储能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民营经济在新兴能源产业的布局。依托绿氢制储用一体化试验项目基地,同步抓好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拓展两个关键环节,鼓励民营企业投身于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制造,努力将甘肃打造成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高地。新型储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化学储能、热储能、机械储能等领域,加速构建涵盖生产、应用、销售全环节的储能产业体系闭环。
以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开辟全新发展领域。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和新经济的重要形态,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是加快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链培育体系。以金武白兰国家级有色金属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重点发展壮大上游产业链中的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供应;以兰州、白银、天水的装备制造业为支撑,加快发展电池、电机、飞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以庆阳大数据产业集群、5G-A通感一体基站和无人机生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中游产业链中的无人机制造和飞行服务,加速低空经济领域的产品创新与企业创新。二是立足低空经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民营创新型科研实体与生产实体。在低空经济的动力系统、飞控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和“三高”龙头企业。三是以拓宽应用场景为导向,积极开展试点布局,发展壮大低空经济下游产业。以敦煌、嘉峪关、张掖、天水等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重点,开辟低空旅游线路,推动低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线路巡检、勘查测绘、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农业植保、医疗救护、智慧交通等领域为重点,试点运营低空应急运输线路,发展壮大低空客货运输业。
作者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