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在部队服役时,他们苦练技能随时听从祖国与人民的召唤;退出现役后,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努力工作,或扎根于乡村振兴最前沿,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或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继续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用不懈奋斗续写着新的荣光。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业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奋斗、奉献的时代答卷。
田间耕耘 地头“发光”
——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崔武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康县碾坝镇安家坝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今年43岁的崔武玉,是一名退役军人。
崔武玉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大做强自己的合作社,一个是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
为了这个梦想,崔武玉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带领村民们辛勤耕耘,和乡亲们一起寻求技术突破、土壤改良、向外销售的最佳方式。
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康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陇原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从村里来又回到村里去
年少时,崔武玉就有一个从军梦。2001年,崔武玉梦想成真,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
两年时间匆匆而过,2003年12月,20岁的崔武玉告别部队,回到家乡康县。
起初,他在一家私营企业当保安队长,两年后辞职跑起了运输。“我还年轻,我要自己闯一闯。”
部队的经历和锻炼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从驾驶面包车到开上工程车,崔武玉很快尝到了创业成功的滋味。之后,他又搞起了餐饮,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做生意虽然挣钱,但常年在外,顾不上家。考虑了很久,我还是决定回村发展……”2010年底,崔武玉回到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庄。在村党支部和村民的推荐下,担任了安家坝村的文书。
那几年,崔武玉一边做文书工作,一边带领乡亲们在村里发展产业。他创办的康县景盛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种过中药材、培育过苗木,后经多方考察,转型做起了果蔬种植和食用菌种植。同时,他组建了创业团队,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让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
“崔武玉经过部队的锻炼和市场的磨砺,能吃苦、干事踏实!”“他脑子活、点子多,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做事情!”村民们说。
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6年底,崔武玉被推选为安家坝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崔武玉暗自下定决心。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后,崔武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干部、党员走访帮扶困难群众,及时解决乡亲们的操心事、烦心事。
同时,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崔武玉一直在琢磨,全村要如何推进产业发展?如何带动群众致富?为此,他多方考察调研、努力团结产业大户……在他的培养带动下,一批头脑活、办法多、能力强的致富能手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建立了一支“创业型”“致富型”“能人型”的村社干部队伍。
支部强起来,事业干起来。他们共同研究制定了在村里打造“一轴六区”“三产融合”的发展规划,计划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种中药材、培育苗木、建蔬菜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规划制定后,崔武玉一边在自己的合作社试验种植,一边在全村进行推广,鼓励村民成立自己的合作社,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向深处。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能人们抱团取暖,积极探索“党建+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蔬和乡村旅游等多元富民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村民崔珍英在乡村产业发展起来后,和丈夫一起在家乡产业园里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安家坝村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让不能外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能外出的群众外出务工,这是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办法。”
针对安家坝村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多、农闲时间长的实际情况,崔武玉又牵头成立了“安家坝村劳务转移协会”,建立了外出劳务人员档案和通讯录,有组织、有计划地转移村内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让有能力的人外出挣钱。“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把日子过好。”崔武玉说。
除了带动农民致富,他带领村民一起建舞台、修广场、购置健身器材、升级打造村级图书馆……让村民们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把农产品卖出去,再苦都值得
“这个大棚种辣椒、那个大棚种西红柿、那一片大棚里都种香菇……”走进安家坝村近两年新打造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产业园,崔武玉如数家珍。
安家坝村是碾坝镇的种植大村,所产均为当地的农特产品,但农特产品的销售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滞销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崔武玉开通新媒体账号,发布视频宣传村里的农特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土特产;将村里生产的各种产品带到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交会上,让更多人认识、购买大山里的产品。
每到农产品上市的季节,也是崔武玉最忙碌最着急上火的时候。
接受采访时,他对记者说,今年木耳滞销了,心理压力大,经常睡不着觉……但他从未向村民们抱怨过,只是一心为农产品销售四处奔波,找销路、寻求合作机会。
“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再辛苦都值得。”
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正是羊肚菌种植的季节,他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
羊肚菌播种即将结束时,他在朋友圈写道:生活很苦,但努力很酷,20亩羊肚菌种植即将结束,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我们一直在行动……
从热血青年到不惑之年,崔武玉一步一个脚印,从“兵”变“帅”,成为一名“兵支书”,成了村里的“主心骨”,带领全村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崔武玉身上体现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优良品质。
如今,在全省各地,有许许多多的退役军人像他一样选择扎根基层,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社区里的“120”
——记“陇原最美退役军人”朱存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朱大夫,家里老人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你能不能来看看?”
“朱大夫,我把家里钥匙放你这儿,孩子放学以后来拿。”
…………
“朱大夫”名叫朱存智,是庆阳市西峰区南苑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社区医生。在部队当了22年军医后,朱存智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庆阳,筹资创办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了方便群众看病,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印在卫生服务站的门头上,无论多忙,他都随叫随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社区里的120”。
多年来,他接诊患者4万人次,免费出诊1500多人次,免费诊疗伤残病人和鳏寡孤独居民近千人,把医者仁心奉献给了社区群众。
朱存智是“热心肠”。辖区居民不管是寻医看病,还是暂存物品,只要有需要,他都热情回应。
朱存智先后获得全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庆阳市创业先进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成为卫生队的“顶梁柱”
朱存智出生于环县洪德乡河连湾村,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8岁那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存智背着高中课本和复习资料,报名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并被选进卫生队,接受专业培训。
为了尽早熟悉医疗器械、药品的名称和用途,他主动承担起医疗器械消毒和药房整理工作,把医疗器械、药品都“鼓捣”一遍,边擦拭边看说明,直到完全记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朱存智熟练掌握了卫生队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将所有药品名称、性能和每日用量烂熟于心。
平时,卫生队要找哪个医疗器械,就找朱存智;要找某样药品,也找朱存智……
朱存智爱动脑子肯用功,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随大夫看病时,他就将病人的病情体征、大夫的诊疗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下班后一遍遍揣摩学习。渐渐地,他成了老师们最得力的助手。
“那时候,我一直想考大学。”朱存智把从家里带去的书本放在床头,工作之余就抓紧学习,经常复习至深夜。
1988年,朱存智如愿以偿,考入新疆医科大学,获得了系统学习医学的机会。
大学毕业回到部队,朱存智成了卫生队的“顶梁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记三等功一次。
社区卫生服务站“当家人”
2002年,朱存智从部队转业。
回到家乡庆阳,在找工作期间,有一次,朱存智得了重感冒。在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他发现在大医院看病的患者非常多,大家不仅要排队挂号、做检查,还要排队取药,很不方便。
之后,在同社区居民聊天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大家看病时都遇到过同样的困难,而自己居住的南苑路社区没有一个真正的卫生服务机构,朱存智心想:何不办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既服务大家,也为自己“找”份工作?
下定决心后朱存智自费到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进修,对当地的多发病、常见病及用药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之后,他给社区写申请,希望办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没有办公场地,也没有医疗设施,一切都得靠自己。
朱存智东借西凑,购买了3间铺面,采购了医疗器械和药品。
就在朱存智期盼尽快开张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按照规定标准,朱存智的卫生服务站面积不够,无法通过验收、无法挂牌运营。
要扩大面积,就得有投资,可能借钱的地方已经借完了,怎么办?
就在此时,庆阳市军转办伸出了援手,在军转办的担保协调下,朱存智从银行贷款,按照卫生局的规定标准,办起了当时西峰区为数不多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南苑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3年,经卫生部门审批,朱存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投入运营,他成为一名社区医生。
真心服务百姓的“热心肠”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朱存智又找到了当年在部队里的感觉。怀着对医疗工作的热爱,对这份事业的珍惜,朱存智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认真检查、详细询问、谨慎用药、悉心照料……
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服务社区、服务群众。
他向前来就诊的患者承诺:不收挂号费,免费出诊,免费为大家测量血压……
有些患者测量完血压要付钱,朱存智坚决不收;有的病人出行不便,朱存智便一趟一趟出诊,病人家属过意不去,送他点小礼品,他也一概拒绝。他以军人的品格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时间长了,朱存智就成了社区群众熟悉、信赖的人。生病了找朱大夫,有其他事也找朱大夫。
有一年,社区住户姜登仓的孙子患病,浑身疼痛,行走无力,无法上学,在当地检查多次,一直也没有明确的诊断。姜登仓担心孙子病情,想去外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但子女们都不在身边,他一个人带孙子出门存在困难。
朱存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表示:“我是大夫,去医院我比你在行,我陪你去!”姜登仓坚决反对:“你陪我们去外地,你的诊所怎么办?不行,绝对不行!”
朱存智顾不了那么多,他让老人立刻收拾准备,和他一起带孩子去西安。
在医院检查时,孩子不能行走,姜登仓背不动,朱存智就背着孩子楼上楼下一趟一趟地跑,直到做完所有检查,病情得到确诊。
回到庆阳后,朱存智每天上门为孩子打针输液,送药按摩,两个多月风雨无阻。
孩子康复了,姜登仓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在送孩子回学校上课的那天,姜登仓领着孙子专程来到朱存智的卫生服务站表示感谢……话还没有说出来,姜登仓就已经泪流满面。
这些年来,经朱存智亲自护送到大医院就诊的危重病人就有上百人。
南苑路社区住户大多是上班族,为方便大家就医买药,朱存智几乎全天候上班,只要有病人打电话,他都随叫随到。
“朱大夫不光病看得好,钱也收得少。”南苑路社区的居民都这么说。
凭借良好的医术和医德,朱存智的卫生服务站被确定为社区优秀党员示范岗。
2013年,他本人被庆阳市评为“全市创业先进带头人”;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之后,又被授予“庆阳市模范退役军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朱存智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奔波在治病救人的路上,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