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丽红
韩良露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堪称一部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该书中,作者梳理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诗词典籍、养生美食……作者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与习俗蕴藏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让人领略到节气中的生活之美与民间智慧。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天文、气象、物候、农事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中。惊蛰常伴随着这个年度第一次的雷鸣,称之为春雷一声鸣。惊蛰也是天地为春耕布置的一个舞台,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写道:“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将春日雨后的景色、花卉的姿态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生动展现出来,给人以清新、雅致的美感。
在书中,作者将二十四节气视为生活的指引,教会我们如何依据自然的节奏安排饮食、作息与身心修养。在春天播种的作物,有的在立夏已经可以收成了。像樱桃、青梅与稷麦,在立夏时即可品尝,古人称之为“尝三鲜”。立秋,在秋日养生的观念中,表示已进入养阴的时节。立秋后,肺功能开始旺盛,容易躁动,如果情绪悲哀,更容易伤肺气。古代秋日养生,最重心志的安定,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美食是作者描绘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的一抹亮丽色彩。她详细介绍了各个节气的时令食材以及与之对应的传统美食。春天吃荠菜饭、香椿豆腐、凉拌春笋、炒豌豆百合等春令菜,不仅饱口福,亦调养身心。从雨水时节的春笋、菠菜,到小满时的苦菜、蚕蛹,再到大寒的年糕、八宝饭,每一道美食都是季节的馈赠,饱含着大地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作者不仅分享了美食的制作方法,更深入探讨了食材的营养价值与养生功效,以及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
书中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使节气知识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唐朝人在立春时吃春盘的热闹场景;欧阳修的“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则生动地描绘了小满时节的田园风光和丰收景象……这些诗词的引用,不仅让我们对节气有更直观的感受,也让人领略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该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然与生活之美的大门,让人们在节气的流转中重新发现生活的诗意与价值,认识到节气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希望更多的人读读这本书,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感悟生活之美,传承中华文化,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韩良露著,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