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用好管好水资源 绘就生态新画卷

——嘉峪关市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工作观察

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

讨赖河嘉峪关段生态旅游景区。(资料图) 本文配图均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冬日的嘉峪关,宛如一颗镶嵌在西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河湖之上,碧波粼粼。阳光洒下,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水鸟们像一群灵动的精灵,在湛蓝的天空划过优美的弧线。横跨水面的飞桥在落日余晖中,勾勒出清晰的剪影,见证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生态环境变迁。

近年来,嘉峪关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河湖治理路径,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充分考虑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差异,突出河道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生态环境的精心呵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

湿地变身生态园

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曾经只是一片略显荒芜、鲜为人知的自然区域,如今华丽转身,变成了市民与游客心驰神往的生态乐园。

“早就听说草湖升级改造了,咱们得去看看。”市民刘辉怀着好奇与期待走进公园,刚到门口,就被眼前崭新的景象所吸引,连呼“太惊喜了”!

只见新建的游客接待大厅宽敞明亮,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为游客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旁边整齐地停放着一辆辆电瓶车,随时准备载着游客,开启一场轻松悠闲的生态之旅。

沿着公园内栈道漫步,能看到新布局建设的五条堤坝。“这些堤坝可不是简单的水利设施,它们巧妙地融入了景观设计理念,不仅增强了公园的防洪蓄水能力,更成了别具一格的人行道和车行道风景线。”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冯学刚介绍。堤坝两侧的树木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映衬,无论游客步行还是乘车经过,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

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嬗变,只是嘉峪关市河湖生态修复工作的其中之一。

2022年以来,嘉峪关市结合河湖长制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实施了以水系湖岸治理、退化植被修复为主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共修复坝体1429米、治理湖岸5.7万平方米、恢复退化植被52公顷、敷设修建供水管涵13.2公里,为湿地提供了生态补水,确保了湿地的水源涵养。

如今,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讨赖河嘉峪关段、南湖生态园等,成为候鸟停留的中转地,绿头鸭、赤麻鸭等水禽的栖息地,鸟类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湿地、保护湿地,我们打造了湿地体验园、湿地净化园等湿地科普、展示工程,修建湿地体验游园9.8万平方米,按照3A级景区标准完善科普宣教标识牌,新建自然科学展馆400平方米,安装了湿地监测和管护设备,实现了监测管护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冯学刚说,还将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生态环境修复力度,让大家看到更美的湿地,共同守护这片生态净土。

建设节水型城市

“水是生命之源,节水就是守护我们城市的未来。”嘉峪关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管理科负责人王阳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嘉峪关市通过加强供水监管、优化供水系统布局、完善用水漏损管控治理体系,推进智慧化运营管理,提高了行业领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嘉峪关市确定了节水目标、任务和措施,围绕工业、农业、城镇、生态四大用水领域,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节水行动。”嘉峪关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张丽娟介绍。

在工业节水方面,酒钢集团作为嘉峪关市的重要企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实施了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酚氰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等建设项目。“在酒钢生产车间,工业废水经过先进的处理工艺,变成了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资源。”酒钢集团能源部主管秦津山介绍,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提升了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节约了水资源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而在农业领域,节水增效更是关乎着农户的切身利益。嘉峪关市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建成地表水自动化闸门208套,这些闸门像一个个精准的“水龙头”,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水情况,自动调节水量,确保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同时,安装100套雷达水位计,时刻监测水位变化,为灌溉用水的精准调控提供了准确数据。此外,加装112套机井智能化控制设施,让农户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远程操控机井抽水,实现了灌溉的自动化、智能化。目前,全市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2万亩,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城市的供水设施安全运行同样不容忽视。嘉峪关市持续加大投入,改造供水管网10.15公里,新建及改造污水收集管网19.13公里,改造小区内供水管网23.27公里,有效降低了供水管网的漏损率,提升了供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了居民们用上放心水、干净水。

在城市绿化方面,全市推广管灌、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告别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灌溉方式。“这些节水技术就像是给每一株花草树木都配备了专属的‘小水壶’,精准地为它们提供所需的水分,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水资源。”张丽娟说。

该市还推动再生水在景观环境、城市杂用和工业用水等领域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之中。如今,全市污水收集率达到98%,再生水利用量达到0.4亿立方米以上,利用率达100%,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累计建成全省节水型企业5个,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54家、节水型居民小区15个,公布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21家。获得甘肃省节水型城市、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称号,成功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凝聚治水护水合力

河湖治理与保护,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嘉峪关市始终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工作总体布局,统一谋划、协同推进、狠抓落实,凝聚成全市上下治水护水的强大合力。

市级总河长肩负着守护河湖生态的重要职责,一年来巡查调研4次,通过签发总河长令,科学合理地安排部署年度重点工作,为全市的河湖治理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为了精准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地下水超采这一严峻挑战,该市组织召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推进专题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地下水超采问题治理取得成效。

在协同治理方面,嘉峪关市探索创新,召开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暨地下水超采工作联席会议,水务部门、检察机关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围绕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超采治理等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找准了协同监督的契合点,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执法等机制,推进了水资源行政管理能力提升,为河湖生态的长治久安筑牢了坚实的法治防线。

水务部门积极联合公安、检察、生态、住建、流域机构等多个部门,开展联合巡查。巡查队伍沿着河湖两岸,对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黑臭水体等问题开展全方位排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持续巩固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让河湖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水务部门还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中国行”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与,增强节水意识。“我们把推进河湖长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和长效治水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让蓝天碧水成为嘉峪关最亮丽的底色。”嘉峪关市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李昌兰说。

--> 2025-01-22 ——嘉峪关市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工作观察 2 2 甘肃日报 c205617.html 1 用好管好水资源 绘就生态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