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红土地上绘就绿色画卷

——华池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级生态乡镇”——华池县南梁镇。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永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封康康

寒冬时节,正值森林防火关键期。1月12日一大早,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林长李志源吃过早饭,来到村里万亩苗林基地等重点区域,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

“我每月至少巡林15天,看看林区有没有火源和放牧的人,树木有没有发生病虫害,有异常情况都会及时处理和上报。”李志源说,“以前,这里大片的荒山黄土裸露,我们时常遭受黄沙侵袭。现在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必须用心护好每一抹绿色。”

南梁镇地处子午岭林区边缘。

从2013年开始,南梁镇依托“三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8万余亩,实施造林工程8万余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4.6%,水清岸绿的美丽小镇已然成形。南梁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和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为了带领村民富起来,南梁镇大力发展“生态+红色旅游”“生态+现代农业”,苗木培育、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统筹发展,点燃了红色旅游发展引擎,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收入占全镇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7%。

“我们把‘两山’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以红色旅游、生态农业为载体,实现了‘绿水青山’‘红色文化’与‘金山银山’的互促共进、融合发展。”南梁镇党委书记张建政说。

南梁镇只是一个缩影。

在华池,昔日的旱塬荒山如今满眼苍翠。依托绿水青山,当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探索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契合点。

“我们深入推进陇东黄土高原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7.05万亩,荒山造林61.63万亩,退化林修复8万亩,提质增效29.51万亩,人工种草6.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10.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97%。”庆阳市生态环境局华池分局局长慕万玮介绍。

慕万玮介绍,华池县全面启动实施水生态修复系列工程,建成1厂18站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4.57%。打破村与村、乡与乡界限,实行整片区、整流域推进,治理万亩以上小流域26个,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万亩,土壤侵蚀模数由8500吨每平方公里减少到7500吨每平方公里,流域治理成效初显。

如今,爬上山头,举目眺望,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林,处处都是绿色财富。甘草、黄芪、沙棘、木耳、蘑菇……这些原生于深林之中的植物,为当地人“掘金”提供了更多选择。

临近年关,华池县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沙棘饮料迎来销售旺季。企业生产车间内,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赶订单、抓生产,忙得热火朝天。

“去年华池沙棘迎来了大丰收,我们按照每公斤3.3元的价格,在当地收购了6000多吨沙棘作为原材料。”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黄九龙介绍,每年6月至10月,当地群众通过户外采叶、择果,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沙棘在华池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有防沙固沙、水源涵养作用,是当地的乡土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营造沙棘林面积45万亩。

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华池县依托龙头企业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实施沙棘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工生产沙棘原浆、沙棘籽油、沙棘复合饮料等20余类产品,带动加工业产值1.2亿元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向绿而行,向新发展。华池县优先发展绿色工业、现代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积极打造循环经济高地,先后投资55.9亿元,实施50万千瓦新能源等项目16个,延伸补强石油伴生气、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石墨、风电光伏、再生资源等工业产业,推动工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绿色发展。

同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构建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现代农业模式,加快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采取“红色文旅+康养”“红色文旅+生态”等模式,开发“三元双向”循环科普基地研学游等旅游线路5条。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华池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 2025-01-15 ——华池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2 甘肃日报 c203676.html 1 红土地上绘就绿色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