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一年之计在于春,陇原大地万象新。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新征程上,我们只争朝夕抢机遇,坚定信心快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步伐更加坚定。从今日起,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组织全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沉下心、俯下身,进厂房、入田间,真实记录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亮点,生动讲述广大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真切体验春运路上让每个人安全顺利回家过年的贴心温暖,温馨展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敬请关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李欣瑶 马颖 王虎 杜雪琴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永刚
春节临近,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里,洋溢着入住人家的烟火气、务工归来聚集的人气、乔迁新居的喜气。虽是寒冬,但安置点一派热气腾腾的场面,群众温暖的新生活正在开启。
在刘集乡,刘集河还未完全结冰,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刘集河边,一座座崭新的院落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社区,这个社区有个好听的名字——延碧河。
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院落干净整齐,社区环境规划合理。村里计划一开春就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到时候安置点里又将是另一番模样。
在积石山县,一共有13个集中安置点。去年以来,全县全力以赴推动集中安置点建设和居民住房修复重建,群众陆续搬进了新家。新居开启新生活,当地群众已经按照自己的喜好把房屋装饰一新,准备迎接在新家的第一个春节。
“我家住新房了”
正午的延碧河社区,温暖的阳光洒在各家各户的小院中,7岁的双胞胎姐弟魏舒冉、魏昊阳正在自家院子里逗小狗玩。
“一楼是客厅、卧室、厨房和洗手间,二楼是孩子们的卧室,还有一个小阳台。老伴儿养了麻雀,天天放在阳台边上晒太阳。”奶奶安英莲带记者参观了新家,每间房子都打开门细心地介绍。
孙子孙女穿着毛衣在屋里玩耍,安英莲不像以前一样担心他们着凉,“以前家里烧着炉子还是冷,现在用的是空气能电暖器,只要插上电,楼上楼下都暖和。屋里采光很好,太阳好的时候不开电暖器也不冷。”
安英莲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务工,临近春节,孩子们陆续回来了。在新房子里过春节,安英莲眼角眉梢都是笑意,“我准备到时候把肉煮上、鸡炒上、火锅烫上、长饭下上,在新家里好好过个年!”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是安英莲对待新生活郑重的仪式感。
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马舍力夫一家搬到了15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里。“以前老房子房前的路面狭窄,三轮车都开不到家门口。”村子里曾经的路况让跑运输的马舍力夫头疼不已。
如今,安置点的道路修得宽敞整洁,马舍力夫家的农用三轮车就停在家门口的空地上。2024年,积石山县开展灾后恢复重建,马舍力夫就开着这辆车拉运沙子水泥、建筑材料,有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口袋鼓了,对生活的信心也更足了。马舍力夫换了一辆更大的农用三轮车,买了整套新家具,楼上楼下装修一新,院子也打理得清爽干净。
马舍力夫还是四堡子村的一名社长,自家的事要忙,社里的事也少不了他。他积极动员社里的群众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参加村里举办的活动,共同让新家园变得美好。
马舍力夫家院子里有一小片专门隔出来的土地,他告诉记者:“开春后,我想在这里种满玫瑰。”
“我有工作了”
在四堡子村村委会,零工驿站的工作人员马小红正在为前来咨询就业问题的村民查询职位信息。
马小红家离村委会不远,出门走一两分钟就能到。以前,她跟丈夫带着孩子在西藏务工,地震发生后,一家4口回到积石山照顾老人的同时,忙着搬迁、装修新家。
马小红的公公在地震后患脑出血导致瘫痪,家里被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村支书在了解马小红家的情况后,便推荐她在村委会的零工驿站工作。这样一来,马小红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工资也能贴补家用。
2024年11月27日,马小红正式上岗。这段时间以来,她每天挨家挨户上门摸底村民的就业状况,联系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截至目前,马小红已经走访了近200户群众,掌握了村里800多人的就业情况。
口腔诊所、装潢公司、快递驿站……马小红详细记录了每家用工单位提供的岗位、人数、工作时长和薪资;
就业意愿、培训需求、创业需求……村里人的就业情况也被一一记在表格里。马小红上班一个多月,全村的就业情况就变成了一本“明白账”。
“有班上、有工资挣,感觉生活很充实。”马小红很珍惜自己这份工作,也在积极帮村里人找工作。
前几天,她为村民马小梅找到了一份洗车店的工作。
“她也是既要顾家,又想就近打工。”马小红在10多个岗位中,最终筛选出了这份工作,“不仅工作时间固定,而且离马小梅家不远,月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
住得好,更要生活得好。为了让群众在“安居”的基础上“乐业”,积石山县人社局在开展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开发公益性岗位、建设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和零工市场等方面持续用力。2024年,全县17个乡镇的1.5万余人接受了技能培训,积石山县通过政府组织输转、劳务中介机构输送、致富带头人带领、自主就业等方式输转劳动力共计8.13万人。此外,公益性岗位、乡村就业工厂、零工市场等多样的就业方式,也进一步拓宽了受灾群众的务工渠道。
“我上大学了”
在刘集乡刘集村,记者见到了放寒假回来的大学生王晓婷。说起新的大学生活,她脸上透着开心:生活挺适应、考得还不错、希望能拿到奖学金……
而仅仅在半年前,为了能上大学,王晓婷不知哭了多少次。她的妈妈陕买言,也在3个孩子谁继续上学的问题上,反反复复地纠结权衡。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时,王晓婷正在积石山县大河家民族中学上高三。为了不影响高三学生的课程进度,学校很快就在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异地复课。
王晓婷家的老房子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家里选择原址重建新房。
说起家里的新房子,陕买言话语中充满了感激:“孩子爸爸患大病常年在家养病,家里的开销全靠我一个人在餐厅打工的收入。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不仅家里的房子盖不起来,孩子有可能已经出去打工了。”
2024年高考结束,王晓婷被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录取。拿到通知书的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知道,家里拿不出学费。
“我当时就想着,老大和老二得有一个出去打工,要不然我真的负担不起。”陕买言无奈地说。
其实,王晓婷家的情况早已在共青团积石山县委的掌握之中,她拿到通知书不久,团县委就将8000元资助金送到了王晓婷家里。
据共青团积石山县委干部司马淑霞介绍,根据省委省政府为民实事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资助工作的统一安排,团县委提前掌握了全县困难家庭高三毕业生情况,王晓婷就在其中,“困难家庭毕业生一旦被录取,我们就按照全省统一标准,为录取到普通高校本科的新生一次性补助1万元,录取到普通高校专科(高职高专)的新生一次性补助8000元。”
拿到8000元的补助,陕买言立刻决定,“3个女儿都要继续上学。”
新学期开学,从没出过远门的陕买言把女儿送到了嘉峪关,“孩子还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样一来学费、生活费都不用发愁了。”
如今,陕买言的大女儿上大学,二女儿在临夏县职业技术学校上学,小女儿还在上高中。虽然生活负担很重,但是陕买言说日子有了奔头,“孩子们都很懂事,大女儿上了大学,除了基本的生活费,一学期只跟我要了58元钱买了一件短棉服。二女儿和小女儿每周100元的生活费,都是省着花。”
坐在陕买言家的新房子里和她聊天,虽然陈设简单,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格外干净、温暖。陕买言说:“房子盖起来了,其他的事情慢慢来。”
寒假开始了,王晓婷准备出去务工贴补家用。她说,我们一定会帮着妈妈把日子越过越好。
2024年,在积石山县像王晓婷这样接受资助的高三毕业生共有104名。地震发生后,团县委多方筹措资金845.94万余元,为各类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提供资助,用爱心的力量托起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
在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记者还看到了许多温暖的场景:
延碧河社区的贾国春家,干过装潢的儿子把家里装修得既漂亮又实用,一家人住得称心如意;
韩陕家村的蔬菜大棚里,马芬莲召集附近村子里的妇女一起到大棚务工,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
四堡子村规划建设了多块公共用地,计划到春天栽种金银花。
…………
新居、新家、新生活。在每一个安置点,我们都被浓浓的烟火气所感染,也被群众开启新生活的精气神所感动。
采访中,很多群众向我们发出邀请:春天要再来,这里会更美。
是的,春天一定会再来,积石山的春天一定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