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郭齐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各国、各民族、各族群的经验,博采众长,同时调动自身的文化资源,努力推陈出新,返本开新。

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新的场景。从时间轴来看,文化绵延,有传统与现代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程;从空间轴来看,文化广阔,有东方与西方、中心与边缘的差异。因此,我们讨论中国文化,只能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调动传统,面向未来。我们对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的内涵、样态与表达予以改造,并赋予其时代性,激活其生命力。

中国文化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各有其特色,如人们常说的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说明了不同时期文化风尚的差别。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汉唐盛世雍容博大,宋代市井丰富多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基因。南宋以降,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通过简易化、普及化,不断深入人心。民间老百姓不一定读过四书五经,但通过唱戏、说书、蒙学读物、民间谚语等,耳濡目染的是饱含着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话语。

我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归纳为六点:“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把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点:“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

我们要扬弃中华传统文化。“扬弃”这个词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既克服又保留,也即我们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因此,我们在理解传统文化的优长与价值时,又必须深具自我批判的精神,正视并反思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缺失与不足,这恰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题中应有之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也是将来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的人的精神人格、精神面貌、安身立命提供了一些思想背景、根源性的东西。

(《中华文化根脉》,郭齐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2025-01-13 2 2 甘肃日报 c203202.html 1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