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新时代陇原先锋】

馈赠人间以芬芳

​——记白银市白银区白茨滩小学教师张兰萍

张兰萍在授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12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刚结束,3个小脑袋齐刷刷地出现在张兰萍办公室兼宿舍的窗子外,瞪大了双眼朝里面张望,翘首以盼。

“孩子们在等加餐。”看着眼前这些纯真的学生,张兰萍露出慈爱的笑容,拄着双拐缓缓向厨房走去,用自己准备的馍馍、水果为孩子们备餐。

“他们正在长身体,课间垫上两口,学习起来更有劲头。”视学生为珍宝的她,时时、事事都在为孩子们考虑。

为孩子们加餐一事虽小,张兰萍却已坚持了20多年。而这,不过是她为之奋斗了40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公益事业中的小小一瞥。

张兰萍是白银市白银区白茨滩小学一名党龄27年、教龄40年的教师。

身负残疾的她,以自强不息的勇气战胜命运,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坚守讲台,以勇于担当的姿态扶危济困,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等诸多荣誉。

逆旅人生 向阳而生

讲台上的张兰萍,永远保持着充沛的精力。面对仅有的3名学生,她拄着双拐、手捧课本,讲得专注而投入,孩子们亦听得认真而入神。

一岁时,张兰萍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七岁时,本该上小学的她,只能在家中的炕头上坚持练习写、算、画,仅用两年时间就自学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

后经积极治疗和锻炼,张兰萍可以拄拐站立,并以优异成绩步入初中就读。初中毕业后,张兰萍以水川学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白银市有色一建中学(现为白银市第六中学),并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即使翅膀断了,架起双拐同样能够飞翔!”秉持着乐观人生态度的张兰萍,学习生涯止步于大学,却没有放弃寻觅展示自己才能的一方天地。

“那时,我收到了家乡白茨滩小学校长的邀请,他说:‘回乡下吧,以你的特长,你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这儿的孩子更需要你!’”老校长真诚质朴的邀请打动了张兰萍。

1984年,她跨进了彼时有着560余名学生、却只有12位教师的白茨滩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种花得花 种豆得豆

数十年来,张兰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讲台,扎根乡村,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她所挚爱的乡村基础教育殚精竭虑。

她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学生们早晨诵读国学经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琅琅读书声,响彻这所乡村小学的上空;

她引导学生们设立“小金库”,存摘录的好词金句,用快乐的方式为学习打基础;

她和学生们一起比赛写作文、互相评议作文,并精选学生800余篇习作编辑出版文集;

她勇于创新,采用分层教学,使每名学生适性而全面发展,带出的历届毕业生成绩显著,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她注重反思教学,总结并发表教育教学论文、随笔散文等30余篇;

……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始终用行动珍视并努力呵护着每一名学生的张兰萍,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

眼下,张兰萍正在筹备两件“大事”,一是12月31日的黄河爱心基金奖,二是2025年1月8日的慰问活动。

一年一度的黄河爱心基金奖为白茨滩小学全体师生而设。相信“每个娃娃都有他的闪光点”的张兰萍,今年为孩子们设立了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孝敬之星等,覆盖全校所有学生。

慰问救助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为筹备这场活动,张兰萍请来村民帮忙蒸馍馍、炸油饼、压面条,买米、面、油。“快过年了,能给村子里的老人们带去快乐,我就很满足了。”张兰萍表示。

乡村公益事业是张兰萍倾注多年心血的“第二事业”。2002年,她在几位慈善家的资助下成立了黄河爱心基金,开始了这份传递爱与温暖的事业。

水川镇张庄村村民张康武是一名双腿残疾的独居老人,今年75岁。“张老师照顾了我30多年!”张康武告诉记者。

20世纪90年代,身体残疾、无法行走的张康武住在菜地旁边的一个窝棚里,生活无法自理,见此情形,张兰萍开始救助他。

多年来,张兰萍先后救助困难家庭200余户,资助了近百名学生,为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等送去生活物资、医疗费、学费等。

前不久,她再次拿出奖金,为水川学区所有幼儿园的孩子订做了一套冬季园服。暖暖的衣服,满满的爱。

张兰萍和她的爱心救助覆盖了白银区水川镇、强湾乡等乡镇,延伸至白银市其他县区以及天水、武威等地。在她的影响下,同事、学生也纷纷投身公益事业,成为同行之人。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张兰萍说,“我会一直怀抱这样一颗心,尽我所长、尽我所能。”

--> 2024-12-29 ​——记白银市白银区白茨滩小学教师张兰萍 【新时代陇原先锋】 2 2 甘肃日报 c200801.html 1 馈赠人间以芬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