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

——甘肃高校毕业生西部创业的故事与启示

甘肃农业大学师生在牧场回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光明日报、甘肃日报联合调研组

“走,去基层,去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集结在校园内那分外醒目的横幅下,河西学院873名毕业生背起行囊,奔向远方。

目的地:新疆塔城、阿克苏,青海祁连、海晏,西藏拉萨、山南……

这个毕业季,相似的场景在甘肃许多高校上演。踏着一届届学长的脚印,一批批学子奔向祖国西部,开启人生新篇章。

是的,西部已成为很多甘肃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有数据为证——

截至8月31日,甘肃2024届高校毕业生在西北五省区就业人数为92600多人,占已落实就业去向人数的近七成;

十年来,甘肃累计向西北五省区输送高校毕业生66万余名,全省超过半数青年学子选择西部建功!

曾经,广袤西部常年承受着人才流失之痛。外地人才引不来、本地人才留不住,青年学子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南海北”我都去,就是不去“新西兰”(“天南海北”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新西兰”指新疆、西藏、兰州)。

今天,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

变了,变了!陇原大地上新风劲吹,“孔雀东南飞”正在变成“俊才西部栖”!

“孔雀东南飞”,何以留不住,年年胡不归

“每年学生娃一毕业,跑出去满满一火车、留下来不到一卡车!”很长时间里,这是西部高校毕业生去留的真实写照。

“边疆天地这么大,咋就留不住娃娃们?想想我父母那辈人,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支援大西北,干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退休教师、“疆二代”王丽陷入回忆。

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各地人才纷纷奔赴东南沿海追梦。西部儿女的心,也动了。于是,“孔雀东南飞”成了时代潮。

“那些年,我们天天盼着年轻人来,可总也不见‘新面孔’!最难的时候,队里技术岗只剩下两三个老师傅苦撑……”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首席技师杨义兴边说边摇头。

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刘仲奎也曾为引才头疼:一次,他赴某名校考察,力邀几位博士生毕业后来校执教,得到的回答却“惊人地一致”——“对不起,刘老师,西安以西我们是不考虑的”。一句话,噎得他“半天缓不过神”。

“近些年,赶上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我们好不容易建起了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谁承想,还没用上一两年,项目牵头人就‘流动’到南方去了,团队也散了。”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一肚子苦水……

“苦水”背后,是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

“有人算过,2019年以前,甘肃高校引进人才流失量高达三分之一。这在西北,怕还算好的!”兰州某研究单位工作人员透露。

“人才短缺给西部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文化服务等方面都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刘铸分析。

人才为啥对西部不“感冒”?

自然环境比东部差、生活条件较东部落后,是原因之一。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执教22年的语文老师闫俊良坦言,刚进藏时,艰苦的环境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高原反应确实厉害,头疼起来,活像被念了‘紧箍咒’!住的是平房、烧的是牛粪。水,水烧不开;饭,饭做不熟。想出趟门去市里,只能搭货车走土路,一路颠簸,来回至少两三天……”闫俊良苦笑。

除了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这些因素,以前,成才环境也如一道障壁,竖在学子面前。

打量着如今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赵靓忆起10年前刚到这里的情形。

“我是学农的,大学毕业后,奔着‘农垦’两个字就来了。”这位甘肃姑娘眼里闪着光,“接我们的车一进单位,就听到大喇叭放着老歌——‘各民族兄弟干劲冲天,要让边疆处处胜江南’……我‘唰’地‘上头’了:对,就是为这!”

可没多久,高涨的情绪直往下掉——

实验器材缺、接触学术前沿难、成果转化渠道少……“白白长了双翅膀,咋张开嘛!那阵子,我不止一次犹豫过:走,还是留?”赵靓说。

莫说“外来者”信心不足,就连本地人,也不免在观念上“打偏偏”。

“办教育,就是要把我们这里的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去东部,有个好前途……”大约20年前,西部某省一位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曾表示。

“早些年,你去问十个家长,九个会告诉你——娃娃大了,去北上广、去东南沿海才算出息,守着家乡这‘土窝窝’有啥前途?”甘肃省天水市政协原副主席马百龄说得直白。

一边是西部引人留人“底气不足”,一边是全国多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研究生毕业那年,本打定主意留在甘肃当大学老师,可深圳一家生物企业请我去搞研发,工资高十多倍,还解决住房!实在是没挡住诱惑。”说起自己被“挖走”的经历,王磊有些不好意思。

“胡焕庸线”以西最早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兰州大学,一度被戴上了“中国最委屈大学”的帽子。

《兰州大学校史》载,1984—1985年,兰大教师减少255人;1991—1994年,3年“减员”200多人。

“被挖走的老师,足够再建一所兰大!”兰州大学曾有一位负责人心痛地说。

“孔雀东南飞”,岁岁年年胡不归?

广栽梧桐洒甘露,引得凤凰栖,迎得孔雀归

“现在不一样啰,‘新面孔’多得认不全!大学生一拨拨来、比着拼着干。”看着一台台“磕头机”旁忙碌的年轻人,杨义兴喜滋滋地说。

“自己培养的人才愿意留了,外面的人才也愿意来了。2020年以来,光是高层次人才,我们就引进了520多人。”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话语中透着欣慰……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与国家的政策有关。‘西部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让越来越多青年关注西部、选择西部、扎根西部。”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说。

除了政策引导,家国情怀涵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甘肃,引导青年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多年来成为各高校的“开学第一课”。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一学生胡金花被辅导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所吸引——

“拳拳寸草心,浓浓报国情。”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任继周院士,青年时代顶着炮火苦读,毕业后毅然从江苏南京奔赴甘肃、投身草原,一砖一石构筑起我国草业科学大厦。今年已是百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工作5小时……

此后多日,胡金花脑海里始终回响着辅导员的话:“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走进河西学院放映厅,总能看到一部部以“扎根新疆,青春无悔”为主题的校友专题片。

看完《扎根大漠的“楼兰女儿”》,河西学院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魏堂月心潮澎湃。

“2017届学姐柴秀云,在新疆鄯善县教书7年多,酸甜苦辣里满满都是情怀,是责任,是担当!”魏堂月脸上写满钦佩。

“上学那会儿,学校就用老一辈西部建设者的事迹教育我们。这样的精神感召,让我看清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河西学院2009届毕业生董宏亮感慨。

今天,已在新疆昆玉执教15年的他,也感召着学弟学妹们。

报国,是知识分子固有的基因。甘肃因地制宜设置专业、校企联动培养人才,使每个植根这块大地的学子都能“枝繁叶茂”。

攀登、测量、绘图……甘肃白银刀棱山地区,一群“红马甲”在陡峭山崖间忙碌着。他们是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的学生。

“这次野外实习,走了11条路线,测量了260多个点位。”带队教师王小雨介绍,“刀棱山地质构造复杂,是研究西部自然环境的天然课堂。”

“西部需要什么,我们的学科发展就突出什么!”马小洁如数家珍,“兰大的大气科学、地理学积极参与青藏科考等重大项目,生态学围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修复等开展研究,风沙环境力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专业支撑……把西部资源特色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西部也就成了学生们充分发挥才干的舞台。”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牍学专业硕士生程帆娟,在敦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几百枚简牍涌入眼帘,都快看不过来了……”徜徉在敦煌市博物馆简牍展现场,她惊喜不已。

“甘肃气候干旱,为简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我们成立了简牍研究院、组建了简牍学科交叉中心,已经培养70多名研究生,大部分留在西部。”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院长田澍说。

张国珍介绍,近年来,甘肃高校学科建设越来越紧扣西部发展需求。尽管甘肃财力有限,但对能推动西部发展的优势学科,尽其所能予以扶持。2024年,甘肃投入省财政专项资金1.6亿元,推动多所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为了让更多毕业生“稳”在西部,不少院校还努力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实验室,个顶个“高大上”:3D打印体验中心、工业机器人实验室……院长刘乃君告诉记者:“我们依托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等行业组织,带动全省机电类专业‘攥指成拳’,合作企业从几十家增加到上千家,近五成来自西北五省区。”

学校攒着劲干,政府全力托举。为支持大学生西部就业,甘肃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举措:连续16年实施“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近年来每年列支5.4亿元专项资金保障;开展“陇原创业贷”融资服务,为创业学子提供低息贷款……

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温度,天高地阔是西部

学校潜心培养“西部情怀”,西部全力拓展“人才空间”,用心用情的双向奔赴,形成了强大的聚贤引力。

“学弟学妹们,来天山脚下干一番事业吧!今天的新疆,发展机会可多啦!”河西学院就业宣讲会上,2010届毕业生朱宝发出热情邀请。14年前,他西行新疆创业,现在已是一家贸易公司总经理。

产业转型升级,城乡面貌一新,西部工作环境今非昔比!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新疆新能源公司集控中心,记者被足有40平方米大小的控制大屏吸引了。

“过去电线、电塔出故障,得派好几个人去现场检查。现在,只要鼠标一点,‘病灶’就找到啦。”公司副总经理赵小龙边操作边说。2001年,他从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毕业,来到新疆。

越变越好的,除了工作环境,还有西部的人才环境——

甘肃颁发人才服务卡,开辟户籍办理、出入境和居留服务、税收减免等9条“绿色通道”;宁夏启动“才聚宁夏1134行动”,实施“青年人才延揽计划”;青海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在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下足力气;新疆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实施“天山英才”“天池英才”等“2+5”重点人才计划……

越织越密的“利好政策网”,为人才提供了从“留下来”到“创大业”的全程托举。

“工作五年就完成了学术成长‘四连跳’,自己都没想到!”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龙喜不自禁。

2019年,王龙博士后出站到宁夏大学任教。短短几年,他先后入选宁夏青年托举工程、被聘为硕士生导师并评上副教授、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青年时期最有冲劲儿,但因为刚起步、成果少,很难被人才计划‘关照’到;等成果够了,科研‘黄金期’也快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罗永峰感受颇深,“怎么办?我们构建了由杰出科技、行业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梯队,让人才每一步都有‘进阶路’‘登山梯’。”

周到的政策呵护,让人才“凭风而起、大鹏展翼”。

“2004年,我刚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来到石河子,就得到了全国名中医袁今奇老师的悉心指导。”石河子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院长张选明说,这得益于医院设立的“师徒结对制度”。

“这里离患者近,离学术前沿也很近。”张选明指着墙上的一张张合影: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培训、兵团中医药学术年会……“上个月,还有北京、天津、江西的多位名中医来做学术交流呢!”

西部各地,不但千方百计改善学子们扎根西部的物质条件,还努力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刚来银川工作时,感到这里适合年轻人的文艺活动少,心里空落落的。”刘苑说。

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她,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大学时,每逢周末,总要去看场话剧、听听演唱会、逛逛美术馆。

“就在前些年,我还常打‘飞的’去外地看演出。现在呢?再也不用了!大城市有的,这里也有,而且别具‘风味’!”可以去贺兰山天籁艺术村看展览、听民谣、参加即兴演出;可以去沙坡头音乐节感受律动,沙漠观星、篝火围坐,分享故事与美食……刘苑深感宁夏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如星光闪耀,让热血激荡,投身西部辟榛莽

人才辐辏西部,汇聚成西部发展的强劲动力。

“董老师董老师,哈工大!我‘上榜’喽!”

“新疆大学新生一枚,向您报告!”

“考上北师大啦!等毕业,回来和您当同事……”

这个暑假,一条条来自学生的喜报,让董宏亮着实开心了一阵子。

来昆玉15年,他把一个个娃娃培养成才,所在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从两三成增至八九成;这块大地也成就了他,年纪轻轻,不但成为学校副校长,2022年还入选“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为教育燃烧青春的,还有甘肃临夏州东乡县东乡中学的老师们。

“全校有231位西北师大毕业生,占学校老师的95%。他们为东乡教育立大功啦!”东乡中学校长刘国材激动地说。

东乡县曾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两年前,全县第一所独立高中东乡中学建成启用,“老师急缺”成了大难题。

“哪里需要教育的火种,我们就去哪里!”西北师大鼓励引导一批批毕业生来到东乡执教。语文老师高旭培养出一个个“作文小能手”,捧回一张张征文奖状;数学老师董培所带班级,在全县统考中获得好成绩;体育老师王宁带领全州最“年轻”的校队,在州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亚军……

位于唐古拉山深处、海拔4534米的青海省沱沱河气象站,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气象站。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2009届毕业生王烈福,把青春安放在了这里。

每天天蒙蒙亮,王烈福就顶着寒风,小心翼翼地将数字探空仪送进3万米高空。

“我们监测到的数据,要第一时间传给中国气象局。这些气象资料能弥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观测空白,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防范重大自然灾害,可离不了它!”他说。

95后“警花”张文文的岗位,在喀喇昆仑高原的边境线上。5年前,从甘肃政法大学公安分院毕业后,这位清秀干练的女孩来到新疆边检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

她忘不了第一次走进边境辖区的那一幕:五月的高原白雪皑皑,阳光把界碑上的国徽映得分外鲜红。“每一棵草木、每一抔砂石都无比神圣,无声地宣告着——这里,就是中国!”强烈的使命感在张文文心里升腾。

骑着牦牛巡边踏查,啃着干馕走村入户,冒着严寒出警抢险……她和同事们一起守护着祖国的边境。虽然时常缺氧,但精神始终“满格”。

“满格”的,还有青年们推动西部发展的心劲儿!

“50多个阀门,七弯八拐的管子,这,咋认得清嘛……”新疆克拉玛依,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几个工人围着突然“撂挑子”的锅炉,满脸难色。

看不懂施工图,就没法抢修。咋办?“快找‘活流程’啊!”有人提醒。

“活流程”,是“金牌技术能手”白涛涛。

问明情况,身材敦实的白涛涛拿起石笔在地上“刷刷”几下,就画出了锅炉给水泵流程图,还给出了检修提示。

工作10年来,白涛涛始终记着母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嘱托:去了边疆,就要挑“大梁”!

他做到了。每年,都有1000多名校友从母校“飞”来,他们也做到了。

破堵疏梗,西部山河壮美,青春大有可为

尽管出现了“俊才西部栖”的可喜局面,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才留在西部、流向西部,还有许多“堵点”尚待打破。

“刚来那几年,技术上还能顶得住。现在想再上层楼,就吃力了。”白涛涛面色凝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越来越多。我们的科研还是跟不上啊……”

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宁夏创业的李斌,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

在政府支持下,李斌开了家文创工作室。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他觉得越来越吃力:“大城市运营模式成熟,但在这里,配套支撑不够,品牌培育难……”

人才“引育用留”,是个大工程。怎样打通“梗阻”,让更多俊才“西部栖”?各界人士纷纷给出建议。

1.从国家层面一体统筹,优化西部人才政策

“撰写论文75篇,申请专利21项,申报科研项目31个……”这是参与2023年度“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30名青海访问学者交出的成绩单。

“研修交流、学术锻炼、前沿讲座……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这一年,恨不得一天当两天过!”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年教师李正鹏兴奋之余,也满怀期待,“能不能扩大入选人数、增设青年专项,让更多的西部人才有研修机会?”

“西部之光”是由国家相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牵头实施的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洪超看来,西部引进和留住人才,需要更多这样的“国家行动”。“只有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更好的资源配置、更实的福利待遇,才能让西部留得住人、引得来人。”她说。

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建设。刘仲奎建议:“学科设置、教育评价要充分考虑西部实际,引导高校特色化发展,培养当地紧缺人才。”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建议:“应建立全国统一的西部人才流动统计监测体系;同时,建好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让求职者和信息‘无缝对接’。”

2.做强优势产业,打破西部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黄海刚曾以5000余名科学家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工资收入,科学家对地区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更为关注。她据此推断:人才看重的是发展前景。她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石油、特色农业是西部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使青年人才在这个链条上各擅胜场。

“西部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拿数字经济来说,其发展对区位要求低、对能源依赖高,很适合西部,可以作为吸引人才就业创业的重要抓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岳昌君提出。

两位学者道出了共同的观点:有了特色产业集群,青年人才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3.优化生活环境,应成为西部引才“增值点”

“认同感归属感藏在点滴细节中。有温度、有关怀的城市软环境,应成为西部引才‘增值点’。”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认为。

“今天的年轻人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西部节奏舒缓、环境宽松,具备比较优势。人才工作要懂得‘功夫在诗外’,从自然风光、美食、文化等方面发力,在差异化竞争中突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易丽丽支招。

4.借力东西部协作新格局,打造“共育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转型升级,人才协作也应进入共建共赢新阶段。”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分析,东西部既要加强经济合作、产业协同,也要加强教育合作,提升西部本土人才培养水平。

“以往,主要是把西部学生招到东部实习实训。如今,可在西部建设集项目、资金、人才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就地培育和激活人才。”甘肃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范小波建议。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结合西部发展重点,通过东聘西用、双向挂职、离岸引才等模式吸引更多人才。”刘铸提出。

5.让“扎根西部、燃烧青春”成为风尚

在河西学院党委书记梁兆光看来,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最需要精神滋养。“学校要持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用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西部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的理念植根学生心田。”

“学生及早接触西部,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与这片土地建立起‘情感链接’,就会自然而然地嵌入当地‘发展版图’之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说。

“宣传也不可少。西部地区要生动宣介发展美好前景,增强青年就业创业信心。”刘铸提出,“比如,通过‘致毕业生的一封信’,向青年学子介绍本地的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人文生态等;还可利用大学生放假返乡时机,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促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回归家乡。”

…………

什么才是青春最美的姿态?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是“躺平”还是在天高地阔中成就自我?一批批甘肃学子已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西部风光雄奇!西部山河壮丽!西部蕴藏着无限生机!

当你把身影投进了那份雄奇,当你把汗水洒向了那份壮丽,你的人生,也就透着同样的雄奇与壮丽!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 尚杰 马姗姗 王冰雅 甘肃日报记者蹇勇德 邱暄美 谢志娟 苏家英)


--> 2024-12-23 ——甘肃高校毕业生西部创业的故事与启示 2 2 甘肃日报 c199779.html 1 ​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