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编者按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与本报推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专版,深入阐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此为第四期,敬请关注。

为全面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寇明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司法行政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职能作用,为推动我省法治领域各项改革任务高质效完成贡献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扎实举措做深做实政治监督。司法行政机关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省司法厅要切实履行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使命,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协同发力,确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我省落细落实、见行见效。派驻纪检监察组要坚持以政治监督压实改革举措,以高质量的政治监督推动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者”,监督协同强化法治建设统筹,加强“三大阵地”建设,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推动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目标任务攻坚突破。监督协同加强维护安全、涉外法律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供给,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支撑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监督协同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行政复议规范化水平,纵深推进行政执法体制、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促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监督协同深化律师制度、公证制度、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践行法治为民宗旨,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在主动创稳中彰显担当作为。监督协同加强情报预警、风险排查和重点罪犯日常管控,着力构建重大风险防控体系,紧盯敏感节点、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紧盯“关键少数”,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强化第一责任人责任,督促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定期会商、重要情况通报等机制,把派驻监督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系统单位政治生态分析研判,重点分析“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和政治品行,为监督对象精准“画像”。

筑牢法治思维,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规范执纪执法。深化运用法治思维理念,坚持在法治框架下一体推进“三不腐”,紧扣刑罚执行、项目建设、大宗物资采购、行政执法、工程项目招投标、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盯推进乡村振兴、解决民生痛点难点、深化纠治“四风”等方面的问题,紧密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统筹抓好线索处置、案件查办等工作,严把事实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精准审慎问责。促进执纪执法贯通,进一步规范信访举报、线索处置、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等工作流程,厘清职责边界,严格审批程序和证据审查标准,确保审查调查安全,有效促进案件的顺畅办理。同时,健全内控管理和考核等工作制度,形成衔接有序、制衡有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以准确规范的纪律执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有为、勤勉敬业。加强纪检队伍法治化建设,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深化运用“五学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督促纪检干部苦练监督执纪业务基本功,提高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注重纪法情理贯通融合,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执纪执法环境。

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派驻纪检监察组要监督协助各级党委充分调动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挺纪在前,抓早抓小。着力破解少数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坚决消除无原则的好人主义思想,坚决同各类侵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歪风邪气斗争到底,保证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针对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教育提醒,切实增强干部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用好身边案例做实警示教育,监督指导厅系统各级党委把警示教育纳入党建工作内容,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严管厚爱,容错纠错免责。准确把握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在压责任促担当中的一体两面作用,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规范问责。注重容纠并举,统筹抓好容错纠错,推动“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规范化,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受到不实反映的党员干部及时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坚持回访教育,激励担当作为。既有严管的力度,又有厚爱的温度,坚持因人施策制定个性化回访方案,分类建立教育跟踪管理工作台账,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教育贯穿全过程,突出引导转化,精准施治、对症下药,细致入微做好回访教育,让“跌倒”干部轻装上阵再出发。

作者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司法厅纪检监察组组长

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

何俊毅

法治人才培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良法善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法学院校要不断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改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坚持德法兼修的育人观。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器。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法学院校要把厚德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致力于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有坚定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积极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有机融入,让学生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严密逻辑、鲜明特色和重要意义,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追求。法学课程是富含思政元素的宝藏,要充分挖掘,推动法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法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价值根基,深刻把握我国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法学院校和各级教学组织要适时选树一批内容精当、思想深刻、形式活泼、适宜推广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带动广大法学教师在传授法学价值体系与规则体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法学院校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面向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总体目标任务,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法学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完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法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是我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要根据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现行法学二级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更新传统法学学科内涵,使之更好地契合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实践。在此基础上,要适应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新要求,加强立法学、文化法学、教育法学等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同时,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推进,甘肃省重点高等院校要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完善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人才。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当前,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中,亟须建立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建设一批优质的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让法科学生能够深入法治实践一线,真正融入法治建设的土壤,真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的法治实践。同时,建立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课程教材设计研发、人员交流互聘、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常态化深度衔接机制,针对法治工作部门的人才需求和法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弱项,联合打造提升法科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精品课程,为法科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法治人才的关键。要突出政治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督导,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强化法治和纪律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法学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打造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融通的法学师资队伍,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法治工作部门挂职锻炼。选聘资深的法治工作部门专家到高校挂职或兼任实践指导教师,切实参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升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水平。探索多元化的教师考核机制,把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提升法律实践课程学分和法律实践工作在教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引导法学教师注重参与法律实践,锻炼法律实践能力,提升法律实践教学能力。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教授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王天雁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以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的监督与评估手段、精准的普法守法措施和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和保障。

健全民族事务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机制,可以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民族事务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程度。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党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一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的法律,既要强调规则操作性,更要凸显方向指引性;既要关注当下实施,更要凸显长远成效;既要考虑具体政策,更要凸显综合效果。要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修订完善民族事务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立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并细化相关措施和法律责任。要加强民族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配套,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的监督与评估。依法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要加强对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的监督,规范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权力行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民族事务治理的方式程序化、透明化、规范化,确保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权利平等。要畅通各族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渠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审理涉民族因素案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强化对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完善民族案件审判监督机制,确保案件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要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督机制,将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监督检查的组织领导、体系、标准和机制,充分发挥法规备案审查和合宪性审查机制的作用,保障宪法法律法规有效实施。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民族事务治理评估指标体系,从法律法规完善程度、法治宣传教育效果、执法司法公正水平、民族关系和谐状况、民族地区发展成效等多个维度对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定期开展民族事务依法治理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强化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法律具有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能够帮助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各族群众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深刻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族团结才有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牢固。二是突出重点人群和“关键少数”,加大对各族干部的法治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普及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拓展法治宣传教育渠道。通过制作法治宣传视频、动画、漫画等多媒体资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营造依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民族地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法律专业人才,特别是双语人才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制约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水平的提升。一是优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法学学科建设及双语法治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与民族事务治理相关的特色专业和课程。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学习法律专业。二是加强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畅通双向交流机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展联合培养、法律实务大讲堂、法律诊所课程建设等项目,提高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内地优秀法治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加强对民族地区法治人才的关心关爱,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扎根民族地区,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贡献力量。

作者为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 2024-12-19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 2 甘肃日报 c199314.html 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