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晓倩
前不久,一场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会在兰州新区举行。
会上,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涉及有色矿石分离技术、甾体激素类化合物开发、益生微生物合成群落构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敦煌彩塑数字化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是兰州新区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一头是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另一头是关键技术突破“求而不得”,如何破题?
近年来,兰州新区加强探索、积累经验,瞄准创新最前沿,挺进科学技术“无人区”,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当地科技资源供给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研发平台支撑能力、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效力明显提升。
探索开展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推动技术与产业跨过信息盲区,破除信息不对称障碍,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开端。
如何让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对上眼”“联上姻”?
兰州新区通过组织开展“科创中国”绿色化工高端论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专家进企业、科技企业进高校等活动,让双方增进了解。
同时,服务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凝练研发项目,联合开展攻关,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引进北京大学黄春辉院士团队在新区注册成立睿尔思新材料科技公司,全球领先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技术在新区实现转化,投产后单产品产值1.5亿元;
支持泰邦化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共建工作室,着力提升氯酸钠、过氧化氢等产品绿色环保发展能力,实现废盐综合回收利用和连续稳定生产;
牵线兰州大宏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在柔性电源、智慧控制系统等方面开展校企联合攻关;
……
近年来,兰州新区企业与31名“两院”院士团队以及2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533项前沿性、引领性的科创成果在当地落地转化。
如今在兰州新区,“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然成型。
“正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环保无卤阻燃剂产业化项目才得以在该公司转化落地。”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兰州瑞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窦伟表示,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必须形成汇聚各类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
兰州新区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链条,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生态,全力服务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百林科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工艺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2022年7月,兰州新区引进百林科层析技术,转化落地新区专精特新产业孵化基地。短短半年时间内,公司完成立项、审批、评估、验收,建成了占地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智能智造基地以及3000平方米装备齐全的质量检测和研发实验室,成为省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注于全品类层析填料微载体等纯化和细胞培养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高科技企业。
近三年,兰州百林科年均销售额保持在8000万元以上,年增长率超过20%。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兰州新区的全力支持。”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告诉记者,无论是基础设施配套、科技项目的申报,还是与对口研发单位的合作,兰州新区各相关部门都给予很大支持。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天津大学、兰州科技大市场等单位的合作,打造科技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兰州新区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和可交易性。”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主要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近三年,兰州新区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291项,获批科技研发项目82项、科技奖励162项。
健全产业孵化体系
走进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各类资源和服务在这里集聚,一批批科技成果项目在这里落地,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已然形成。
兰州新区打造“孵化—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成产业孵化大厦、西部药谷、专精特新产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孵化平台24个,入孵企业达1200余户。专精特新产业孵化基地累计落地产品409种,其中,打破垄断、替代进口产品超100种,出口产品140种,入驻企业累计产值近15亿元,带动1500余人就业。
作为产品投产前的试验,中试是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兰州新区出台了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在全省率先打造集聚型专精特新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服务平台,吸引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雅本化学等创新团队来新区开展成果中试,落地转化了系列有机锡、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金属萃取剂等一批高水平科创成果。
截至目前,已中试转化7项产业化高水平成果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成207个聚集型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标准化厂房,成为全国精细化工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示范样板。
科近泰基、宝航、金川兰新电子、海亮、德福……诸多科技型企业如繁星般汇聚兰州新区,打造优质产品,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