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苗 白爱华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面展现我省各地各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记录反映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火热实践,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日前开展了“纪录甘肃·礼赞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优秀本土纪录片展播活动,展播甘肃优秀本土纪录片30部,以纪录片的形式传播甘肃声音、讲好甘肃故事。
近年来,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制作机构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广播电视局的指导下,围绕纪录片大省建设,制作生产了一大批纪录片精品力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今年4月起,省广播电视局启动展播筹备工作,面向全省范围内广泛征集近年来摄制播出的优秀本土原创纪录片。截至8月底,共征集到来自全省各地的纪录片作品近80部,通过组织专家进行严谨细致的遴选,最终筛选出30部优秀作品,陆续在电视和网络等平台播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截至目前,各平台累计播放超过百万次,观众反响热烈。
此次展播的本土纪录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化、改革发展成就、生态保护、典型人物等多个方面,集中展现了甘肃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讲述悠久历史文化
甘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展播活动通过一部部纪录片,展示了甘肃古老历史文明的演变。
《河西走廊》是一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的10集系列历史人文纪录片。该片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至今,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历史,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从2015年首播至今,《河西走廊》在豆瓣上仍保持着9.7分的评价,被广大纪录片爱好者赞誉为“中国历史类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聚焦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残障艺术家,以小人物表达大情怀,实现敦煌文化的国际表达,展现敦煌文化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地下画廊》通过拍摄嘉峪关魏晋墓,为研究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融合、生活方式、气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该墓葬群壁画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大空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发现和补充。
《打开南佐》编导团队从考古队进驻南佐便开始跟踪拍摄,历时四个月,将2021年南佐考古发掘进程及艰辛进行了独家记录和全面呈现。
再现伟大革命情怀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幸福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我省纪录片创作者,深怀敬意,以细腻的笔触和精良的影像画面,再现了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光辉足迹和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家国情怀。
《决战兰州》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为背景,聚焦兰州战役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呈现中国光辉革命历史的瑰丽多姿和探寻中国军人的精神底色”为主线,将气势恢宏的史诗性格局与饱含血肉真情的细节和故事融为一体,展现了革命军人为民族解放事业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革命情怀。
《西北孔道》以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7年至1941年期间,苏联以兰州为中转站开辟空中援华交通航线,秘密援助、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鲜为人知的历史,从西北孔道的艰难诞生、西北孔道陆地线路的建设和运行、苏联通过西北孔道空中线路帮助重建中国空军、中日围绕西北孔道展开的较量四个方面,揭秘了围绕这条通道发生的故事。
《星·火》以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成立为背景,以张一悟的革命经历为主线,讲述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发展壮大的过程,探寻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信念和信仰而付出的牺牲、奋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青春丰碑》以悲壮的历史为题材,深入挖掘、深度阐释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摄制组大量运用历史文献、手稿资料、人物访谈、回忆录等丰富的影像表现手法,带领观众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士慷慨悲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聚焦现代化建设成果
火热的现实生活,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丰厚的素材。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人民奋斗,一幅幅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也在纪录片作品里徐徐展开。
以全纪实镜头跟踪拍摄的纪录片《我在丝路有个家》,呈现了货车司机与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服务人员之间的现代文明故事,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礼赞,彰显了奋斗路上劳动者的动人身姿和崇高精神,展现了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和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尊重关爱劳动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担当。
《什么是摇篮》以主持人的第一视角深入走进玉门油田,向观众展现玉门油田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历史过往,展现了新时代玉门儿女赓续铁人精神,在新能源赛道上追风逐日的壮阔史诗。
《大道至公》通过老、中、青三代“兰大人”的故事,带领观者一起探索积淀百年的兰大精神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同时讲述这一发生在中国西部的教育传奇。
《戎疆岁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多位受访者的采访,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与执着追求,无论是农民的辛勤耕作,还是年轻人的梦想追逐,无不彰显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坚持。
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纪录片反映的重点题材。
《放羊的画家》由玉门市融媒体中心制作,讲述了地处玉门市黄花农场三家村的牧羊人、画家范俊杰和他的妻子盛美玲的故事。范俊杰三十年如一日酷爱画画,放羊种地和画画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一方面为过上好日子倾力拼搏;一方面又不甘止步于此,倾心打理着自己的精神田园。记录看似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实则真真切切、津津有味,是中国乡村普通农民追求生活多样化的真实写照。
《戈壁上的舞者》讲述了文艺志愿服务组织者金淑梅用舞蹈开启了乡村孩子们向美而舞的人生新旅程。她把农村学子带到舞台上、聚光灯下,让孩子们看到了远方的世界,开始期待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她用舞蹈为孩子们点亮了梦想之光。
《燕子来时》讲述了在杨清艳与庄子峁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一户一品、自主经营,人人参与、分类指导,户户直播,抱团发展”的模式,成为干旱山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我们的村庄》是一部以我省各地新农村典型村落为主角,以典型人物故事为线索的人文纪录片,通过一座座村庄的焕然一新,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的纪录片制作者从不同时空维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丰富多元的民族传统与民俗风情。
《西茂的婚礼》把目光聚焦于祁连山北麓的夏日塔拉草原上,即将成婚的裕固族姑娘西茂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以传统方式举行自己的婚礼。这个小小的心愿演变成了100多位亲友共同的期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娘家与婆家亲友们齐心协力,开始了一趟对裕固族传统的寻根之旅……
《摸得着月亮的地方》以曲调悠扬的裕固族民歌与肃南的草原、雪山、牧群构成的视听景观为背景,讲述了裕固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交织着的红色历史、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守望家园的故事。
《大山里的风物》则以风物和人物为故事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记录了主人公与多种风物相关的精彩故事,从不同时空维度呈现出人与食物、人与自然、人与民族文化的关联。
《守宅人·陈东茂》通过讲述陈东茂斥资对一座古宅进行的异常艰难的抢救性保护,表现了其守护传统文化的精神。
彰显生态文明之美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本土纪录片不仅展现了甘肃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反映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青绿甘南》通过二十多位人物的故事,从历史维度与当下变革切入,将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勾连,以宏阔的视野、思辨的笔法和细腻的叙事,生动讲述了作为黄河、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补给地、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甘南大地,十年来所激荡起的华彩蝶变。
《黑鹳的春天》以黑河湿地为据点,拍摄世界濒危鸟类黑鹳争斗、育幼、捕食、洗澡等画面,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西部生物多样性之美、荒漠湿地保护区的野性之美。
《绿染八步沙》通过讲述“六老汉”三代人扑下身子、耐住性子,摸索出一条让沙漠披绿生金的发展之道的故事,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折射人物精神风貌
人物,一直以来都是纪录片书写的重点。本次展播的纪录片中,人物题材作品占比达30%左右。这些作品以个体的奋斗故事传递着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我心归处是敦煌》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该片围绕编撰石窟考古报告这条线索,以跟拍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本真的生活状态,以细节和动作来展现人物个性,用自述的方式表现了樊锦诗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坚守,也让观众透过影片看到了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荣誉与使命。
《刘尔炘》讲述了甘肃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刘尔炘的一生。该片采用剧情电影般的情景再现+真实电影手法+专家解读+画面解说等纪录片表达手法,营造了历史事件、主人公表达、现实事件三个叙述时空。该片成功入围了第十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我们的焦老师》讲述了甘肃影视工作者焦炳琨的艺术人生故事。该片以中国影视事业和产业发展为背景,通过他者讲述和主人公原声独白、当事人采访佐证、珍贵影像资料运用等建构起叙事空间,以讲故事的表现手法,突出亲历者的在场感和人物情感的饱和度,以细腻的笔触和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再现了焦炳琨逐梦光影并为之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陇原大地普通影视工作者的高贵品格和人民情怀,也反映了甘肃影视事业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岁月深处的记忆》以自述的形式,讲述了诗人牛庆国重返自己诗歌的殿堂——会宁县杏儿岔。这片土地丰富了牛庆国的人生历程,他在这里创作出了重要的作品《饮驴》,还有一首《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感动了无数人。
《爱上纪录片的周兵》讲述了导演周兵如何走上纪录片创作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他一直坚持纪录片创作,用自己对艺术的信念,引导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纪录片。
《铁匠,我算是铁匠》以细腻的影视语言讲述了主人公石怀德以诚信为本,辗转山川大地40余年钉马掌的故事,突出展现了乡村手艺人热爱生活、“守艺”“守信”的可贵精神。
《民乐西行》用朴素而充满情感的讲述、真实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记录了导演、作曲家姜莹的人生经历。
《青春宣言》通过对青年群体真实立体的拍摄,运用群像式的人物刻画,渗透时代精神,呈现了“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陇原青年,抒写了当代青年的坚守与奋斗、担当与奉献、热爱与梦想。
光影璀璨,记录历史,见证时代。“纪录甘肃·礼赞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优秀本土纪录片展播活动还在进行,以故事里的温暖、奋进中的力量,激励鼓舞广大观众勇毅前行、创造辉煌。